糖衣之下,保障之上
老周的手在接触到熬糖锅的瞬间顿了一下,不是因为滚油般的温度——四十年来,他的手掌早已练就对糖液火候的精准感知——而是因为手腕处突然传来的刺痛。那痛感像极了去年冬天在雪地里摔断桡骨时的余悸,让他下意识地缩回手,半锅刚熬到琥珀色的糖液顿时失去了掌控,在锅底微微晃动。
“师父!”徒弟小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还拿着刚清洗好的糖龙模具,“您没事吧?要不要歇会儿?”
老周摇摇头,重新握住长柄木勺,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是糖龙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手里这套光绪年间传下来的紫铜熬糖锅,比小林的岁数还大两倍。去年冬天为了赶制非遗申报用的“百子龙灯”糖雕,他在结冰的作坊门口摔了一跤,不仅错过了申报材料录制,还花了近万元医药费。更让他心疼的是,那套伴随他三十年的牛角塑龙刀,在摔倒时磕在门槛上,刀刃崩了个小豁口,找遍全城的老木匠,都没人能修复那老牛角的弧度。
“没事,老毛病了。”老周把糖液重新搅匀,目光落在作坊墙角的铁皮柜上。柜子里锁着他视若珍宝的“传家宝”:除了紫铜锅和牛角刀,还有民国时期的糖画模板、父亲传下来的竹制晾糖架,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包浆,也藏着他的顾虑——万一哪天自己再出点意外,这些宝贝要是损坏了,糖龙技艺到他这代,怕是要断了根。
这样的担忧,不止老周一个。
三天后,双生谷糖龙传承基地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来位传承人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摆着各自带来的“宝贝”:有老吴的祖传糖料配方本,纸页都已泛黄发脆;有陈姐的手工糖筛,竹编的网眼早已磨得发亮;还有年轻传承人阿杰的3d打印糖龙模具,虽然是新物件,却是他花了半年工资定制的。
“上周我去邻县做展演,路上遇到追尾,后备箱里的熬糖炉直接撞变形了,修了两千多。”老吴把烟蒂摁灭在烟灰缸里,语气里满是无奈,“这要是哪天我人出事了,家里老婆孩子连生活费都成问题,还谈什么传承?”
“我那本配方本,上次孙子打翻了水杯,我差点没吓死。”陈姐摩挲着配方本的封皮,眼眶有些发红,“这上面记的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秘方,要是真毁了,我都没脸见祖宗。”
坐在主位的李馆长听着大家的吐槽,眉头越皱越紧。自从糖龙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后,基地虽然争取到了一些扶持资金,但大多用在展馆建设和教学上,传承人个人的保障问题,一直是个盲区。上个月他去参加非遗保护论坛,听同行说起某剪纸传承人因突发脑溢血,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让即将成型的剪纸作品成了半成品。这件事让他心里一直打鼓,总想着得为糖龙传承人们做些什么。
“各位,”李馆长清了清嗓子,把手里的一份文件推到桌子中间,“我这次去市里开会,跟保险公司的人聊了聊,他们说可以为咱们非遗传承人定制专属保险。”
“保险?”阿杰率先抬起头,他去年刚买了重疾险,知道保险的用处,但从没听说过专门给非遗传承人做的,“是跟咱们平时买的那种一样吗?”
“不一样。”李馆长翻开文件,指着上面的条款,“这份‘非遗传承保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给传承人本人的意外保障,不管是在作坊里受伤,还是外出展演出事,都能报销医药费,要是严重到没法工作,还能拿到误工费;另一部分是给咱们手里的珍贵工具投保,不管是摔坏了、丢了,还是遇到火灾、水灾,都能获得赔偿,还能找专业机构修复。”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都带着一丝怀疑。老周拿起文件,手指在“工具投保”那一行反复摩挲,他想起自己那把崩了口的牛角刀,要是早有这保险,是不是就能找到更好的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