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焰跨洋:一位意大利青年的十年非遗路
威尼斯的咸风裹着焦糖香,漫过布拉诺岛彩色的屋墙。卢卡·罗西指尖沾着温热的糖液,正用青铜小勺在大理石板上勾勒曲线——龙头初现,龙须间竟藏着贡多拉船的剪影。这是他第十次尝试制作“威尼斯糖龙”,也是他冲击糖龙技艺国际传承人认证的最后机会。
玻璃柜里,那尊陪伴他十年的迷你糖龙早已凝固成琥珀色。2014年的佛罗伦萨国际非遗展上,19岁的卢卡被展台前缭绕的甜香吸引。彼时,中国糖龙传承人陈砚秋正手持糖勺,融化的蔗糖在她手中流转,转眼化作腾云的龙身。当那尊泛着柔光的糖龙亮相时,卢卡感觉心脏被某种奇妙的力量击中——原来糖不止能做成马卡龙,还能承载一个民族的千年故事。
“我想学这个。”卢卡蹩脚的中文让陈砚秋愣了愣。她看着眼前这个蓝眼睛、卷发蓬乱的意大利青年,手里还攥着一本画满糖龙草图的笔记本,最终递给他一块刚熬好的糖坯:“先练三个月拉糖,能把糖丝拉到一米不断,再来找我。”
卢卡抱着糖坯回到威尼斯,把祖母留下的旧厨房改造成工作室。最初的日子,他的手指不知被烫起多少水泡。蔗糖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截然不同:80c时像蜂蜜般粘稠,120c会泛起金黄色的泡沫,160c则会瞬间焦化。为了掌握火候,他在灶台旁放了温度计,每天记录二十组数据,笔记本上画满密密麻麻的曲线图。有次熬糖时走神,糖液溅到手臂上,留下一道至今未消的疤痕。母亲心疼地劝他放弃,他却指着窗外的大运河:“你看那些贡多拉船夫,哪一个不是练了十年才敢独自掌舵?”
2016年,卢卡终于能拉出均匀的糖丝,他带着自己制作的第一尊糖龙——龙身缠绕着威尼斯钟楼轮廓——飞往中国双生谷。陈砚秋的传承人基地坐落在山谷间,清晨的雾气里,总能看到老匠人用古法熬糖的身影。卢卡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糖龙祈年”的古籍记载,看到传承人们用糖液还原二十四节气的纹样。他发现,糖龙的每一片鳞甲、每一根龙须,都藏着东方的哲学与审美。
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远超想象。传统糖龙讲究“龙有三弯,角似鹿,眼似虾”,卢卡总忍不住把龙角雕成哥特式建筑的尖顶;熬糖时需要根据天气调整火候,江南的潮湿让他总把握不准糖液的湿度。有次制作“端午龙”,他误把艾草汁加得过多,糖龙变成暗绿色,像条失了神采的小蛇。陈砚秋没有责备他,只是带他去山谷里看真正的龙舟:“传承不是复制,是要懂它的魂。你看龙舟的弧度,是为了劈开水流;糖龙的曲线,是为了藏住福气。”
那天夜里,卢卡在工作室里坐了很久。他翻开笔记本,在“威尼斯元素”那一页写下:“不是把贡多拉粘在龙身上,是让龙的姿态像贡多拉一样,既有力量,又能与水和谐相处。”此后,他常常在双生谷的溪流边观察水流的形态,又回到威尼斯对着大运河写生。渐渐地,他的糖龙有了变化:龙尾的弧度借鉴了贡多拉船尾的曲线,龙鳞的纹路里藏着水波纹,甚至在糖液里加入了少量柠檬皮汁,让甜香中带着一丝威尼斯海风的清新。
2019年,卢卡第一次尝试制作“威尼斯糖龙”。他选用意大利产的甜菜糖,熬制时加入藏红花,让龙身呈现出夕阳下大运河的暖金色;龙爪踩着微型的叹息桥模型,龙须里裹着细如发丝的玻璃丝——那是他请威尼斯老玻璃匠人特制的。当这尊糖龙在双生谷的展台上亮相时,在场的传承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它既有东方龙的威严,又带着水城独有的灵动。陈砚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让糖龙,有了新的故事。”
然而,认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国际传承人评审会上,有评委质疑:“你的糖龙太‘威尼斯’了,还能算中国非遗吗?”卢卡没有辩解,只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