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用藕汁调的糖做龙身,龙背上驮着糖做的新米,龙嘴里衔着一片糖姜,怎么样?”
林砚则盯着手里的荷花:“荷花可以做糖龙的背景,咱们用透明的糖做个小荷塘,让糖龙趴在里面,周围再用糖捏几朵荷花和莲蓬。”他们试着把透明糖熬成液体,倒入模具里,冷却后真的像个小小的荷塘,再把藕色的糖龙放进去,周围点缀着粉色的糖荷花和绿色的糖莲蓬,看起来就像一幅立体的荷塘画。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双生谷的空气里像裹着一层热浪。工坊里,传承人们却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他们要赶在大暑当天,把“大暑糖龙”送到附近的养老院。“大暑要喝伏茶、吃仙草,还要晒伏香。”林砚边熬糖边说,“咱们做条仙草味的糖龙,龙身用仙草汁调的深绿色糖,龙嘴里衔着一杯迷你糖伏茶,怎么样?”
苏晓还特意在糖龙的龙尾上粘了点晒干的艾草:“晒伏香就是为了驱虫辟邪,艾草的味道正好对应这个习俗。”当传承人们把大暑糖龙送到养老院时,老人们都乐开了花。78岁的张奶奶拿着糖龙,仔细看着龙嘴里的糖伏茶:“我年轻的时候,大暑天就爱喝伏茶,没想到现在能吃到伏茶味的糖龙,真好。”
立秋那天,双生谷的风里带了点凉意。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立秋糖龙”。“立秋要贴秋膘、啃秋,还要祭祀土地神。”周师傅拿出一块五花肉形状的糖坯,“咱们让糖龙的龙爪子搭着糖做的五花肉,龙嘴里衔着半块糖西瓜,代表啃秋,怎么样?”
林砚觉得还少了点什么:“祭祀土地神,得有祭品。咱们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个土地庙的简笔画,再用红糖做几炷糖香,插在旁边。”苏晓则用南瓜汁调了点黄色的糖,捏成小小的玉米,放在糖龙的龙背上:“立秋也是玉米成熟的时候,加上玉米,更有秋天的感觉。”
处暑时节,双生谷的栗子熟了。传承人们带着工具去山上采栗子,准备做“处暑糖龙”。“处暑要吃栗子、开渔节,还有‘祭祖’的习俗。”苏晓剥着栗子,“咱们用栗子泥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糖做的小鱼,代表开渔节,怎么样?”
林砚则在思考怎么体现“祭祖”:“可以在糖龙的龙腹上刻上‘感恩’二字,再用红枣汁调点红色的糖,做几朵小花,放在糖龙旁边,象征对祖先的敬意。”他们试着把栗子泥和麦芽糖混合在一起,熬出的糖坯带着浓郁的栗子香,龙身刻出栗子壳的纹路,龙嘴里的糖小鱼栩栩如生,看起来就像刚从海里捕上来的一样。
白露那天,双生谷的早晨结了层薄薄的露水。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白露糖龙”。“白露要喝白露茶、吃龙眼,还要祭禹王。”周师傅泡了杯白露茶,“咱们用茶叶汁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颗糖龙眼,龙背上驮着糖做的禹王像,怎么样?”
苏晓觉得禹王像太复杂,提议换成禹王庙的简笔画:“刻在龙背上,既简单又能点明习俗。”林砚还在糖龙的底座上撒了点白糖,模拟白露的露水:“这样一看,就知道是白露节气的糖龙了。”
秋分时节,双生谷的稻田金黄一片。传承人们带着节气糖龙走进了稻田,和农民们一起庆祝丰收。“秋分要祭月、吃秋菜,还有‘送秋牛’的习俗,就是送秋牛图。”林砚给农民们展示手里的秋分糖龙,龙身是金黄色的,龙背上驮着糖做的月亮,龙嘴里衔着一棵糖秋菜,“咱们还在糖龙的龙尾上刻了秋牛图的简笔画,对应‘送秋牛’的习俗。”
农民们看得连连称赞,50多岁的王大叔接过糖龙,咬了一口:“这糖龙又甜又香,还带着稻子的味道,真是把咱们秋分的热闹劲儿都做出来了。”
寒露到来,双生谷的菊花全开了。传承人们采了些菊花,准备做“寒露糖龙”。“寒露要赏菊、喝菊花酒,还要吃芝麻。”苏晓把菊花瓣揉进糖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