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集:技艺比赛(2 / 4)

逸霄 竹晴园 2821 字 13天前

的时间,把和果子的雕花技艺融入糖艺。这些鳞片,其实是用一百八十层糖膜叠加而成的。”

阿竹凑近细看,果然发现那些糖片并非实心,而是像书页般层层相叠,最边缘处泛着淡淡的虹光。她想起温如霜曾说过,唐代的糖艺里就有“糖膜透光”的记载,没想到如今竟在异国他乡的匠人手中重现。

精工细作:毫厘之间的较量

午时的阳光最是毒辣,晒得木台发烫,却丝毫没有影响选手们的专注。工艺精细度组的比赛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几个选手面前的铜锅都冒着细密的白汽——那是将糖温精确控制在117c时才会出现的“凝露现象”。

风痕守在这个组的评判席旁,手里捏着一支银制的测温笔。这是他特意请银匠打造的工具,笔尖处嵌着块透明的水晶,能通过糖液折射的光线判断温度,比寻常的温度计精确十倍。

“张师傅的龙须,已经细到能穿过绣花针的孔了。”旁边的老评委啧啧称奇。只见来自苏州的张师傅正用两根细如发丝的竹篾,挑起糖液拉丝。那些糖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盘旋扭曲间,竟织出了类似云锦的纹样,最细的地方只有0.01毫米,在阳光下几乎看不见,却能承受住一粒米的重量。

风痕用测温笔轻点了一下张师傅的糖锅,水晶笔尖立刻映出淡淡的蓝光——117.3c,正是制作糖丝的最佳温度。他记得第一次见张师傅时,老人还对糖龙的“神奇功效”颇有微词,认为匠人的本分在于技艺而非旁门左道。直到去年江南大旱,张师傅亲手做的糖龙被送到祈雨的祭坛,三日后竟真的天降甘霖,老人才心服口服,主动要求加入传承的队伍。

赛场的另一端,来自波斯的商人哈桑正用一种奇特的工具制作龙爪。那工具像是把微型的锉刀,由骆驼骨打磨而成,边缘处镶嵌着细小的金刚石。他的手法与中原匠人截然不同,不是用糖液塑形,而是将冷却后的糖块放在特制的石板上反复打磨。那些糖块原本是不规则的碎块,在他手中渐渐显露出锋利的爪尖,每个关节处都刻着螺旋状的花纹,细看之下,竟与波斯古币上的龙纹如出一辙。

“这是‘糖石雕刻’技法。”哈桑看出风痕的好奇,放下工具解释道,“在我们国家,糖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所以匠人从不浪费一点糖料。这些碎块,其实是制作其他作品时剩下的边角料。”他拿起一块打磨好的龙爪,轻轻放在指尖,“您看,经过七百二十次的打磨,这些碎糖就能拥有玉石般的光泽和硬度。”

风痕接过龙爪细看,果然发现糖块的断面处泛着温润的光泽,触感竟与和田玉有些相似。他想起温如霜曾在古籍里见过类似的记载,说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的糖艺技法曾传入中原,只是后来渐渐失传,没想到千年后的今天,竟能在这样的场合重逢。

神奇功效:传统与科学的碰撞

暮色四合时,比赛进入最令人期待的环节——神奇功效展示。这个组的选手们早已在赛场边缘开辟出一片试验田,田地里种着些蔫巴巴的幼苗,旁边还摆着几个装着浑浊河水的瓦罐。按照比赛规则,选手们需要展示自己制作的糖龙在七十二小时内带来的变化。

温如霜站在试验田旁,手里捧着那本泛黄的册子。册子里夹着许多干枯的植物标本,都是这些年他们发现的、能与糖液产生反应的草药。最上面的一页画着株紫色的小草,旁边用朱砂写着“还魂草”三个字——正是当年让糖龙拥有抗旱能力的关键。

“李姑娘的糖龙,用了长白山的野蜂蜜。”温如霜看着正在摆放糖龙的年轻女子,向旁边的评委介绍道,“她发现蜂蜜中的活性酶能与糖分子结合,让糖龙在潮湿环境中也能保持形状,而且分解后能成为天然的肥料。”

李姑娘制作的糖龙通体金黄,龙腹处嵌着几颗饱满的松果。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