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谢缅沉吟半晌:“诗歌首先是表达情感,不是复杂的技巧,适当的口语化恰恰去繁从简,丢掉技巧,饱含感情,这很适合热爱诗歌而想入门的新人,能大大地推动诗歌在全国的普及和传播。”
白若雪语气坚定道:“我完全同意谢老师的看法,我不觉得文学、诗歌就像一个圣殿一样遥不可及,也不希望一个人只有获得了进入文学史的资格、成为文学的圣人,才能去写诗。”
“看来方言的这首《热爱生命》,写到若雪的心坎里了。”
包括谢缅在内的老师,开起了玩笑。
“老师,我认同的是方言对诗歌的理念!”
白若雪笑道:“之前我提到的‘朦胧诗选’专题,其实也是他在路上跟我说的。”
“是嘛!”
编辑部的人面面相觑,当他们听到白若雪出的这个建议,不知道有多么的兴奋。
万万没想到,竟然是方言出的主意!
这个年轻人,简直了!
“这个方言,既懂,又懂诗歌,《燕京文学》这是招了个奇才啊。”
谢缅不禁感慨了一句,其他人深以为然。
“怪不得在《牧马人》,能写得这么积极向上,能把艾老的诗用的这么恰当。”
“而且诗歌的风格跟艾老很像。”
“没错,艾老也支持诗歌口语化。”
“说到艾老,我记起来了,当时我参加桂西讨论会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艾老提起这个‘方言’,想不到自己30年代写的一首诗,能在现在重新迸发出生命力,有《牧马人》的一份功劳。”
“对对,我也听到过,而且还有一个说法,当时文学讲习所给方言找老师,如果找的方向不是,而是诗歌的话,估计艾老就要收他为学生了。”
“………”
听着老师们的小道消息,白若雪瞪大了眼睛,好你个方言,说好的坦诚呢!
“好了,闲话就先聊到这里,我们要赶紧制定编辑计划。”
谢缅拍了下桌,“等‘朦胧诗选专题’这一期出版之后,下一期的主题,我们要解剖方言这只麻雀,以及探索口语化这种新诗风格。”
然后看向白若雪,“你跟方言见过面,有机会再撞见他,跟他好好聊聊这个口语化。”
“您放心,我觉得我有把握能再见到他。”
白若雪语气里透着一股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