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特殊音频。
报告下方还有一行手写的备注:该原型波的迭代版本,已成功嵌入城市中心信号发射塔,作为背景信号持续播送。
那段折磨了沈默二十多年的18.5kHz高频噪音,其最原始、最纯粹的版本,竟是在他三岁时,由他的母亲亲手植入了他的记忆。
市中心医院的CT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陈医生反复审视着电脑屏幕上沈默耳蜗的三维重建图像,眉头紧锁。
他将图像放大,旋转,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最终,他摘下眼镜,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语气开口:“沈默,你的耳朵……可能不是病了。”
他指着屏幕上一处呈现出精密螺旋结构的骨质增生,“你看这里,它的形态、密度和分布,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病理性骨化特征。它……它更像是一种‘结构性适配’。就好像一根天线,被技术人员用最精密的手法进行了调校,只为了能完美地接收某一个特定的频段。”
陈医生深吸一口气,艰难地吐出结论:“你的耳朵,不是坏了,是被人为改造成了一个接收器。而且,根据骨骼的生长痕迹判断,这种改变,很可能从你三岁时就已经开始了。”
三岁。
这个词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沈默记忆的闸门。
他猛然想起自己最早的病历上,主治医生记录下的那句含糊不清的描述:“患儿情绪激动,持续指向展厅内某张照片,疑似产生幻觉。”
那不是幻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