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了就拉着小宇去公园放。
有时候王大姐路过,会停下三轮车看一会儿,“老陈,你这风筝做得真俊,比店里卖的强多了。”
张大爷也来看,说他这手艺能摆摊了。
老陈一开始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过来,问他这风筝卖不卖,说孩子特别喜欢。
老陈愣了一下,挠挠头,“没打算卖,就是自己做着玩的。”
年轻妈妈说,“给你五十块钱,卖我吧,孩子缠了半天了。”
老陈看了看那孩子,眼睛亮晶晶的,跟小宇小时候一样,他心里一软,把风筝线轴递了过去,“算了,送给孩子吧。”
年轻妈妈非要给钱,推来推去,老陈收下了二十块,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太阳,热乎乎的。
那天晚上,老陈把二十块钱放在餐桌上,林慧看见了,“这是?”
“卖风筝挣的。”
老陈有点不好意思,林慧拿起钱,对着灯看了看,忽然笑了,“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
那是她这三个月来,第一次笑得这么轻松。
后来,老陈真的在公园摆起了小摊,一块布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燕子,有蝴蝶,有孙悟空,还有他自己琢磨的恐龙形状的。
他话不多,不会吆喝,就坐在旁边,有人问了就答一句,没人问就自己削竹篾子。
可他的风筝做得实在,骨架结实,飞得稳,慢慢就有了回头客。
有时候王大姐推着煎饼车过来,会帮他吆喝两句,“陈师傅的风筝,纯手工的,飞得高着呢!”
有一天,老陈正在摆摊,忽然看见以前厂里的徒弟小李走过来。
小李现在在一家物流公司开车,看见他,愣了一下,“师傅?您在这儿……”
老陈有点尴尬,“瞎忙活,挣点零花钱。”
小李拿起一个风筝,“师傅,您这手艺可以啊!
比我在网上买的强多了。”
他掏出手机,“我给您拍几张照,朋友圈,帮您宣传宣传。”
老陈赶紧摆手,“不用不用。”
小李还是拍了,说,“师傅,您别不好意思,凭手艺吃饭,不丢人。”
没过多久,真有人拿着手机来找他,说是看了朋友圈来的,一下子买了三个风筝。
老陈忙得手忙脚乱,心里却乐开了花。
那天收摊回家,他数了数钱,竟然有三百多块。
他把钱递给林慧,林慧数了两遍,眼圈有点红,“老陈,你看,这天不是晴了吗?”
老陈走到阳台,抬头看了看天,不知道什么时候,云散了,蓝得透亮,像一块刚洗过的布。
风一吹,带着点槐花的香味,他忽然想起师傅那句话,有些东西看着冷,处久了能暖肚子。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竹篾子,糙糙的,却比当年车间里的铁疙瘩,更让他觉得踏实。
现在,老陈的风筝摊成了公园里的一道风景,每天都有人等着他来。
他还是不爱说话,却总有人愿意跟他聊几句,说他的风筝飞得稳,像他的人。
林慧有时候会过来帮忙,坐在旁边择菜,跟路过的邻居打招呼,脸上的笑容多了,鬓角的白头好像也不那么显眼了。
小宇写完作业,会来给他看摊,有时候还会帮着画风筝面,画得比老陈还花哨。
有一次,王大姐问他,“老陈,你现在这日子,跟以前在厂里比,哪个舒坦?”
老陈想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阳光透过叶子的纹路,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都舒坦,”
他说,“就是以前觉得天总灰蒙蒙的,现在才知道,其实天一直很蓝,就是没抬头看罢了。”
风又吹过来,带着风筝线“嗡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