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警醒后人,不忘却辽东燕国建立的目标,不辜负先人为此所付出的血泪。
如此,
也使得燕国即便处于长城以外的辽东之地,东面大海西邻高山,却仍旧怀抱着走出去的想法。
他们的目光注视着南方,怀抱着跨越长城,夺取大汉的辽东郡,沿着辽河扩张海边,并打通那可以连通中原的辽西走廊的想法。
奈何此时的汉朝并不弱小,
辽东燕国也还需要时间生聚,
所以不能同中原撕破脸皮,爆发大战。
于是,
燕国便将目标,暂时转向了身边的蛮夷。
他们驱逐收容了许多胡人,并了解到西面那座阻隔自己和漠南草原的大山西面,还生活着当年东胡的直系血脉——
东胡,
是周时对位于自身东北方众多蛮夷的统称,
是以东胡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辽东之地,还包含了草原的东部,是一片十分宽广的地区。
当匈奴崛起时,
曾经被东胡人强行索取过阏氏的冒顿单于便怀抱着深刻的仇恨,对之进行了残忍的攻伐。
东胡的主干族群被其摧折,很快便衰落下去。
其遗留下的族人无法再号召其他部落团聚在自己周围,甚至还要面临频繁的“下克上”,于是他们只能选择退避,分化成为南北两支,各奔生路。
其中向北方走的,栖身于那座分隔了草原和辽东的大鲜卑山山脚,便将这座大山的名字,作为部族新的名称,号为“鲜卑”。
向南方走的,则是栖身于大鲜卑山山脉的南端,一座叫做“乌桓”的山峰脚下。
和自己的“兄弟”一样,其人也选择用“乌桓”来作为自己的新称呼。
而发展到了眼下,这两部都得到盛行。
其中乌桓因为更靠近中原,可以与之往来接触,便更显露出可以“取匈奴而代之”的气象。
“而且攻伐乌桓,除却兴我诸夏,弃绝蛮夷的使命外,还能夺取西辽河谷,打通通向草原的道路!”
“只要能够行向草原,那西域丝路,也可以与我连接起来,不用只依靠海上,才能与新夏、西海交流贸易。”
诸夏君子做事,
向来是喜欢寻求备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