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蛛丝马迹(3 / 4)

太常用的内部刊物和通讯。

    “这些都没数字化,乱七八糟的堆在后面库里,不好找啊。”管理员嘟囔着,但还是带她进了后面的储藏室。

    这里比前面的阅览室更加拥挤和混乱。一捆捆用绳子扎起来的刊物堆放在金属架上,有的已经泛黄卷边,甚至被水浸过而粘连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更浓重的霉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咳嗽。

    蓝溪开始了又一轮的搜寻。她翻阅着一本本印刷粗糙、页面发脆的内部通讯:《县文化工作简报》《基层文艺动态》《农村文化通讯》......大多数内容枯燥乏味,记录着早已被人遗忘的会议、活动和统计数字。她的手指被纸张的边缘划出细小的伤口,眼睛因长时间阅读小而模糊的字体而酸痛。

    雨滴敲打着储藏室唯一一扇小窗,时间在翻页声中流逝。蓝溪的耐心几乎耗尽,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追逐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幻影。那个雨夜养父的嘱托,那个木匣,那张照片,是否都只是她的一厢情愿?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手指停在了一本极其薄弱的县级内部文化通讯上—《清源文化通讯》,2007年第3期。这本刊物只有十几页,印刷质量很差,字迹都有些模糊,显然是从某个偏远县区寄来的。

    她机械地翻动着页面,目光扫过那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报道和工作总结。就在几乎翻到最后时,一则简短的报道吸引了她的注意:《乡村戏曲传承的坚守与困境—走访新丰戏曲传习班》。

    “新丰”两个字像电流一样击中了她。

    报道只有短短三百来字,讲述了一个名为“新丰戏曲传习班”的小剧团如何在偏远乡村坚持表演和教学的事迹。文中提到班主姓杨,但没有全名,只说是“一位有三十年从业经验的老戏曲人”。文章描述了传习班的艰难处境:演出机会少,经费短缺,学员流失严重,但杨班主仍然坚持教授传统戏曲,甚至自掏腰包维持运营。

    蓝溪的心跳加速,她急切地阅读完全文,然后看向旁边的配图。那是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显然是在演出后台抓拍的。画面中,一个班主模样的人正在为年轻演员勾画脸谱,只能看到他的侧脸轮廓。

    尽管像素粗糙,时间久远,但那侧脸的线条,那专注的神态,那微微前倾的姿态—

    蓝溪的呼吸骤然停止。

    她猛地从包里掏出那张珍藏的旧照片,对比着看。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经常来她家做客的杨叔叔,总是带着糖果逗她开心,和养父在院子里唱戏聊天到深夜。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那独特的侧脸轮廓和神态,绝对不会错!

    就是这个身影,在她童年记忆中与养父的身影紧密相连。

    蓝溪的手指微微颤抖,她仔细阅读报道的每一个字。文中提到新丰戏曲传习班当时在清源县一个小村庄里活动,有十多个学员,坚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表演和教学。但同时也提到他们面临资金短缺、学员流失、演出市场萎缩等困境。

  &n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