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蛛丝马迹(2 / 4)

;  那么多剧团,那么多名字,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个“新丰”?

    也许它根本不存在,或者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她的养父一样。

    戏**会资料室比地方志办公室更加专业,也更加冷清。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挤满了狭小的空间,上面堆满了各色戏曲刊物、内部通讯和行业年鉴,仿佛一座纸质的迷宫。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管理员听说蓝溪在找一个小剧团的信息,摇摇头说:“那几年的小剧团,就像雨后的蘑菇,今天冒出来,明天就没了。没名没气的,能留下多少记录呢?”他的声音沙哑,像是被这些旧纸张的灰尘浸润过。

    但蓝溪没有放弃。她开始系统性地翻阅那些已经发黄脆弱的戏曲刊物,从《戏曲文化》《民间舞台》到《草台艺术》,一页一页地翻,一条一条地看。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着,那些曾经喧嚣的舞台在文字描述中重现光彩。但更多的是匆匆一笔带过的提及,是一个个如今已无人记得的名字。

    第三天下午,蓝溪终于找到了一条相关线索。在一本2006年的《地方戏曲》杂志中,有一篇关于民间戏曲传承现状的报道,提到了一位“杨班主”和他的小剧团因资金困难而不得不解散的故事。文中描述这位班主“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团员吃饱”、“为了戏曲传承宁愿不要报酬”,但遗憾的是,全文没有提及剧团的全名,只说是“某以新字开头的小剧团”。

    希望像火花一样闪现,又迅速熄灭。

    蓝溪靠在书架旁,疲惫几乎将她压垮。她从包里取出那张泛黄的照片,看着上面养父年轻的笑容,轻声问:“你到底想让我找到什么?为什么给了我线索,却不告诉我答案?”

    照片不会回答,只有资料室里永恒的寂静。

    又一周过去了,蓝溪几乎翻遍了所有可能的相关资料。她列出了七个可能的目标,但每个都因年代久远、记录不全而无法确认。

    新艺剧团—2003年解散,班主姓杨,但真名不详。

    春蕾戏班—2008年还在活动,但班主姓李,不是杨。

    新声传习社—班主确实姓杨,但专门表演皮影戏,与养父的京剧背景不符。

    新春舞台—班主杨姓,但主要表演地方小调,不是京剧。

    新光戏曲社—2005年解散,班主姓杨,但年龄与记忆中的杨叔叔不符。

    .......

    每个线索都看似有望,却都在最关键的地方缺了一环。蓝溪感觉自己就像在拼一个缺少重要碎片的拼图,永远无法看到完整画面。她的耐心被一点点磨损,希望也变得稀薄如雾。

    周一的早晨,阴雨绵绵。雨滴敲打着窗户,仿佛在为她低落的心情伴奏。蓝溪抱着一丝希望再次来到地方志办公室,请求查看那些不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