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天真地以为,效率就是进步,数据可以管理一切。
他曾想用它来规范冷灶堂的饭食领取,用冰冷的芯片来记录每一次施与受。
可他很快就现自己错了。
真正的连接,从来不在那块小小的芯片里,而在吴伯每天清晨算准了他起床时间多带的一碗热豆浆里,在木匠赵师傅大病初愈后,颤巍巍送到他家门口的那半斤油亮的腊肉里,在邻里乡亲那些不计回报的、笨拙而真诚的善意里。
他挖了一个不深不浅的坑,将那台读写器放了进去。
金属外壳在昏暗的光线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泽,像一个格格不入的遗物。
他一铲一铲地将土填回去,仿佛在埋葬一个不切实际的旧梦。
当最后一捧土盖住那冰冷的机器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拍干净手上的泥土,缓缓站起身,一转身,却愣住了。
巷口的光影里,沈建国正静静地站着,手里用油纸拎着两个刚出锅的菜包子。
他不知道父亲在那里站了多久,也不知道他是否看到了自己刚才的举动。
父子俩的目光在空中交汇,没有言语。
沈建国默默地走上前,将一个还冒着腾腾热气的包子递给沈星河。
他自己也拿起一个,靠着斑驳的墙壁,慢慢地咬了一口。
沈星河接过包子,学着父亲的样子,也咬了一大口。
菜馅的清香和面皮的甘甜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
热气氤氲了他们的眉眼,父子俩就这样沉默地吃着,谁都没有提起昨夜那通关于“外出考察”
的电话,也没有问他清早出门去了哪里,又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废料场。
有些理解,早已越了言语。
午后,冷灶堂里比往日更加热闹。
林夏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在最显眼的一面墙上布置一块全新的展板。
展板的标题用鲜红的颜色写着:“我们记得的沈星河”
。
然而,当沈星河悄悄站在人群外围看去时,却现上面的内容没有一件是他自己的丰功伟绩。
那上面贴满了五花八门的纸条和画片,记录的全是别人的故事。
一张泛黄的信纸上,是吴伯歪歪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