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灵脑设计的经验存在,而且现在方瞳有着灵脑的思维辅助,建设运算单元的度那是相当的效率,唯一需要注意的只是立场的稳定性而已。
毕竟这玩意没有实体基材,对于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抵抗性基本没有,哪怕是方瞳处于实验室之中,也是要好好的对其进行守护的。
方瞳打算在完成整个运算单元之后,再说外壳防护的问题,反正就是一层禁制屏障的问题,与其每个都施加禁制,还不如以一个运算单元为单位进行封装。
时间在聚精会神的时候,是感觉不到具体的流逝度的,当方瞳将一组运算单元给封装好的时候,外间的白天已经变成了夜晚。
看了一下时间,距离早上的已经过去了11个小时了,也就是一整个白天,方瞳这才完成了一组运算单元的设计与封装。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白天的功夫整整个基本逻辑单元被方瞳给搓了出来,这个数量刚好是3的1o次方个,地位么,和1o24差不多。
可惜,仅仅是这么一组运算单元可是跑不起来的,一个成熟的计算机之内可是蕴含着成千上万组这种东西。
好在万事只是开头难,只要随着运算单元的完成,后续的制造度会有一个量变式的提升的。
实时就和方瞳计划的差不多,第二天再次动手,度就提升了3倍,第三天再提升3倍……
当时间来到第十天的时候,方瞳手上已经攒够近9万组运算单元了。
其实后面的制作流程直接就被方瞳给简化了,因为再制作的过程中,方瞳现这种立场结构是可以‘复制粘贴’的,所以后面的那几万个,其实都是这么来的,不然就以方瞳的手,可是无法在一天内制作出如此数量的运算单元组的。
基本的运算单元准备好了,接着就是组装与优化了。
这种东西可不是简单的堆砌起来就可以使用的,必须要按照合理的立场逻辑进行接驳才可以,不然就会出现能量‘短路’,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其实是因为立场的能量激荡,频谱在不合适的时间被方瞳进行了强行接驳,这才导致了失误。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实践经验,为了弄明白事情的原由,直接就废掉了十多个运算单元组。
就在一次次的试错之中,方瞳的初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