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荆襄抗贼,又突然带着兵南下劫掠,半点没有抗敌的心思,难不成那时就知道北直隶出了变故?
或许他根本没去衡州,而是带着几万大军悄悄北上,早就归降大顺了?
这话在心里打了个转,让两人后背瞬间冒了层冷汗,连暑气都压不住那股寒意。
“你们是要继续做大明的忠臣,跟着南京拥立福王复明,还是要北上投降贼人,做那千古罪人?”
王章的话像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水里,在九江府衙的厢房里撞出刺耳的回响,连窗外的蝉鸣都似被这语气惊得停了一瞬。
这话问得太直白,直白到没有半分转圜余地,袁继咸和黄澍都愣住了——
谁也没想到,身为都察院佥事的王章,竟会在初次深谈时就把话说得如此尖锐。
可看王章紧绷的嘴角、眼底藏不住的急色,两人又瞬间明白:
他不是故意冒犯,是南京那边的局面真的等不起了,必须要从他们这里要个明确的态度,好定下一步的计划。
乾德元年八月的南京,早已没了往日秦淮河畔的柔婉平静,连街头巷尾的风都裹着焦灼。
马士英每日从早忙到晚,府里的灯烛常亮到后半夜,一边派亲信去扬州联络福王世子朱由崧,一边给江南各州府的官员写信,一心要拥护朱由崧入主南京——
虽说之前跟陈良谟定了“缓称皇”
的计划,可他心里清楚,国本得先立起来,否则南方的人心像没根的草,迟早要散。
可他这边刚把“拥福”
的风声放出去,以东林党领袖刘宗周为的一派就立刻站了出来,刘宗周甚至带着几十名官员堵在都察院门口,坚决支持流亡在杭州府的潞王朱常淓,说潞王“贤明仁厚,更合承继大统”
。
两边针尖对麦芒,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连负责记录的翰林都插不上话;
茶馆里的百姓也围在桌边议论,有人拍着桌子说“福王是先帝近亲,理应继位”
,也有人摇头反驳“潞王名声好,总比福王靠谱”
,吵得比朝堂上还热闹。
过去意气风的读书人,如今都很沉默,他们无法明白应天府的想法,却抱着复国的期望。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