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束之后,津巴多教授、媒体、以及学术界,均对这个造成了巨大影响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跟踪调查。
在1971-1972年期间,津巴多团队对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初步回访,发现部分人仍存在焦虑、失眠的问题,少部分志愿者还存在身份认同混乱,依旧没能够从“狱警”或者“囚犯”的身份中挣脱出来。
1980年代-2000年代,部分囚犯志愿者、狱警志愿者分别在公开媒体中接受过采访,表示自己有长期心理干预史,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并且公开谴责这次实验。
2000年后,更有外国学者整理了这次模拟监狱实验的原始材料,在其中找到一个录音,发现津巴多教授曾经在实验中直接指导狱警志愿者们在对待囚犯志愿者的时候“更严厉一些”。
综合以上种种,南祝仁才会说这个实验臭名昭著。
至于南祝仁提起的另外一个“约翰·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跟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比起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影响更加恶劣、更加深远。
《小艾尔伯特实验》是1920年,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为了研究“情绪反应是否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后天习得”而做的实验。
这个华生,和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可谓是天差地别。
《小艾尔伯特实验》的对象,是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该婴儿在实验中化名为“小艾尔伯特”,故而给这次实验命名。
实验初期,小艾尔伯特对对白鼠、兔子等毛绒物品表现出好奇,甚至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