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田地和特权对赵朔愤恨异常,不愿意去西方建功立业。
于是乎,留在杭州这个花花大城内享受,靠着之前买下的一些铺面收租为生。
按说这种日子,比寻常老百姓强多了。
但和之前的日子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四个人难免怨气冲天,经常凑在一起议论国事。鸡蛋里面挑骨头,讥讽赵朔汗国的种种失策之处。
在他们看来,他们这种“大贤”,赵朔不恭恭敬敬请出来为官,就是天大的罪过。
他们分外盼着赵朔倒霉!
当初,赵朔下了《灭倭诏》,决定出兵扶桑,他们就觉得万里波涛岂是易与?
他们甚至拿赵朔的这次跨海征扶桑,和隋文帝杨坚派遣大军跨海征高句丽做对比,徒劳无功还是好的,恐怕能回来的人十不存一。
别之杰甚至想在杭州的报纸上发文章,讲述这个观点。
也不用担心遭到官府的报复。
他以忧国忧民的态度,向朝廷提建议,劝朝廷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兴兵,难道有什么错吗?
国虽大,好战必亡嘛。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报纸要想卖出去,那得登百姓们愿意看的。谁愿意看这种丧气话?没有报纸愿意帮他刊登。
以后赵朔汗国又实行了舆论管制,就更别提刊登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