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问题。
当然了,修建正规的桥梁,别说这个时代了,再过几百年,都耗资太大了。
最适合吐蕃情况的,还是建铁索桥。
用一个个铁索桥,将吐蕃凝结为一个整体。
这对吐蕃人本身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这十三个区域的各种特产,可以比较方便的运输出去,和内地进行各种贸易,改善生活。
其三,就是在吐蕃的拉萨、日喀则、萨迦,这三个最大的城市,建立三个学校,不但教授汉语,而且教授科举所需的一切知识。
吐蕃任何人只要愿意交学费,就可以入学。成绩优异者,还有学习奖励,免除学子的后顾之忧。
五年后,在吐蕃实行单独的科举,每年录取五十人。
只是这五十人,二十年内不得在吐蕃为官,而是被朝廷分配到其他地区。
他们的一应升迁待遇,当然与赵朔汗国的其他官员等同。
十三系首领听了这个消息,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总体来说,赵朔的条件不算过分。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子弟还获得了通过科举入赵朔汗国为官,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的机会。谁能说,赵朔汗国以后不能出一个吐蕃籍的丞相,或者大将军呢?
要知道,当初吐蕃的论钦陵,可是面对大唐名将薛仁贵都完全不虚的,还取得了大非川大捷。
吐蕃百姓更不用说了,发下的土地,十年还款的铁制农具,更加便捷的交通,生活将获得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