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之前,东非每年和欧洲的贸易规模,相当于意大利三年创造价值的总量。
而这还仅仅是东非和欧洲的贸易,要知道远东,印度洋沿岸,南美都是东非的重要市场,还有东非和北美各国的贸易规模也不小。
当然,在这些市场中,欧洲和美国的消费力更为强劲,只不过美国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就玩起了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这使得两国贸易规模迅速萎缩。
欧洲方面,情况也不太好,1932年东非和欧洲的贸易,相比较于经济危机之前近乎腰斩,几乎下降了百分之五十。
好在东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并且近期和南美,中东地区的贸易规模增速比较快,欧洲方面也和苏联的贸易也有增加。
只不过苏联这个买家并不属于长期优质客户,现在苏联的二五计划已经正式拉开序幕,未来苏联大量进口国外工业产品的格局将发生重大转折。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工业领域的国产化,以本国工业商品替代进口工业品。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非和苏联之间贸易就此终结,在非工业产品领域,尤其是农业和矿产两国贸易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粮食是刚需,而苏联在这个领域刚好属于短板,即便苏联建立了自主的农药,化肥生产体系,并且开始铺开农业机械化,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就在1932年,苏联对东非粮食进口的激增,就证明了这一点。
东非对苏联的粮食出口,本身也迭加了各种有利因素,首先东非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其次,东非是距离苏联最近的主要粮食出口大国。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