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弥补这个缺口,因为东非进口苏联小麦也是有数的。
约瑟夫就说道:“在其他产品上,可以适当给东非让利,比如煤炭,铝土,铜等。”
东非是苏联煤炭的买家之一,乌东地区的煤炭,靠近黑海,所以很方便通过苏伊士运河出口到东非北方一些地区。
至于铝土矿,苏联的储量也很大,而当前,苏联本国并无炼铝工业,因此,在新经济政策以前,东非就和苏联有相关贸易。
铜就更不用多说了,东非本身是铜矿消费大国,在国际社会上,东非的有色金属冶金一直都比较出名。
不过,约瑟夫提到的这几种矿产,很显然,除了铝土以外,对东非的吸引力有限,而且,对现在的苏联而言,重要性也不高。
就像石油,黄金这种矿产,和东非的贸易就不是重点,苏联的石油主要买家是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至于黄金,苏联侧重于和瑞士等中间国交易,规避国际社会对苏联黄金的抵制。
除了这些矿产以外,1930年苏联的锰矿,铁矿,钾盐等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是世界第二大锰矿出口国,仅次于东非,德国和美国都是苏联锰矿石的重要买家,因此东非和苏联在锰矿出口上形成了竞争。
苏联的铁矿主要出口欧洲,尤其是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而东非主要从印度,澳大利亚,南洋,还有南美进口铁矿。
钾盐作为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倒是很受欢迎,甚至是供不应求,但是苏联同样优先出口德国。
道理也很简单,德国耕地面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