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后顾之忧(3 / 4)

两公国,如此一来就能彻底断绝俄国通往巴尔干的道路,奥地利帝国就能独霸巴尔干.为此他们设计了多种作战方案。

    弗兰茨称第三种为找死派,先不说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是俄国的保护国,奥地利出兵多瑙河两公国,英法会同意吗?

    此时欧洲五大列强,除了普鲁士以外都对奥斯曼帝国有野心,是绝不可能坐视奥地利独吞巴尔干的。

    梅特涅和科罗拉夫伯爵意见相左的结果就是,摄政议会被闹得鸡飞狗跳,而奥地利军方则是“秘密”地调兵遣将,分派物资。

    结果就是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迅速做出反应,三国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集结数十万大军,导致奥斯曼帝国南线兵力严重不足。

    帕麦斯顿看着眼前的局势,十分懊恼,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英土商约》对英国收益并不大。

    英国想要通过《英土商约》得到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市场,而是埃及的棉花产地。

    当然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市场不够大,而是在英国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商约。

    而奥斯曼帝国本着“虱子多了不愁”的原则,十分爽利地和欧洲各国签订了新商约。

    如此一来欧洲各国商品疯狂涌入奥斯曼帝国,虽然沉重打击了奥斯曼帝国本身的工商业,但是由于进出口税务的增加,反而让奥斯曼人有一种蒸蒸日上的错觉。

    对英国来说,这可不是他们想要的,英国的工业水平世界第一,但架不住其他欧洲国家无耻啊,疯狂的贸易战,卷得英国商人都不想再来奥斯曼做生意了。

    其实,此时懊恼的不只是帕麦斯顿,马哈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