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刊物,但在所有的AHCI索引清单中,是对亚洲的研究者出名的比较友好那类。
毕竟人家的名字就叫《亚洲艺术》不是?
非常多的东夏、日韩学者,水平不管高低,都极爱往这家期刊投稿,有枣没枣打两杆子,试试又不会掉两斤肉。
高逼格的期刊,所接收的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论文,都会以非常快的速度被打回去。
在执行编辑、副编辑手里扫一眼,就因为研究方向,论文水平,乃至英文语法水平的问题,被直接打掉了。
没准都交不到主编手中,更不会分配审稿人审稿了。
对于两个还没上大学的孩子投稿的论文来说。
长时间的等待里,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表明这篇论文的内容至少初审上没什么大问题,能够迈过门槛,正式进入审稿流程之中。
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被打回来了,在艺术论文的领域,也可以再改改换家期刊再试试。
没准换个审稿人就过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
可当期刊编辑的回复就躺在酒井胜子的邮箱中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依然像是期待第一个孩子B超结果的年轻夫妇一样紧张。
“我拿笔记本出来,方便看完邮件,根据审稿人意见直接写回信……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酒井胜子彻底不困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