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赈灾粮(1 / 2)

九河漕案 天赋姐 1278 字 1天前

马车在泥泞的田埂上颠簸,车轮碾过积水的洼地,溅起半尺高的泥水。

沈青梧掀开车帘,冷风裹挟着湿土与腐烂植物的腥气扑面而来,让她忍不住皱紧眉头。

前方的灾民队伍渐渐慢了下来,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体力不支,瘫坐在田埂边哭嚎,妇人抱着孩子急得直跺脚,却只能从包袱里摸出块霉的麦饼,掰成碎屑分给孩子。

沈青梧示意王二停下车,自己则带着周明、阿吉和李昭,沿着田埂跟了上去。

越往村落深处走,目光所及的景象越令人心惊。

原本该是青黄相间的稻田,此刻成了一片浑浊的泥潭,浑浊的泥水漫过田埂,淹没了半截稻穗,剩下的稻秆东倒西歪地泡在水里,穗子黑腐烂,一捏就碎成黏糊糊的渣。

田埂边的老槐树光秃秃的,别说是枝头上的叶子,就连树皮都被剥得精光。

“这稻子……全毁了啊。”

阿吉蹲下身,戳了戳泡在水里的稻穗,语气里满是惋惜。

他出身农家,知道一季庄稼对农户意味着什么,如今这景象,今年的收成算是彻底没了。

李昭也皱着眉四处张望,突然指向不远处的茅草屋:“大人,那边有人。”

一行人快步走过去,只见茅草屋前的晒谷场上,一个老农正蹲在地上,双手捧着一把黑的稻谷,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

旁边的土坯墙塌了半边,露出里面简陋的灶台,灶台上摆着个豁口的陶碗,碗里空空如也。

“老丈,”

沈青梧放轻脚步走上前去,声音尽量温和,“我们是从海陵城来的,路过此地,想问问这里的情况,这村子里,还有多少人?”

老农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麻木,见他们穿着官服,也没起身,只指了指身后的土坯房。

沈青梧顺着望去,十几间屋子倒了大半,剩下的屋顶漏着天,窗纸破得只剩碎缕,连炊烟都见不到一缕。

“都走了……”

老农终于开口,声音低哑,“蝗灾啃了半茬,涝水又淹了剩下的,地里连草都长不活。

官府上个月贴了告示,说赈灾款下来了,可我们等啊等,连一粒米都没见着……”

他说着,突然激动起来,猛地将手里的稻谷摔在地上:“我那孙子才五岁,前天饿得实在撑不住去挖野菜,结果误食了毒草,没熬到天亮就没了!

要是能有口粮,他怎么会去吃野菜啊!”

老农的哭声嘶哑又绝望,王二等人都别过头,不忍再听。

沈青梧看向茅草屋,门口挂着的破布帘后,隐约能看到个妇人的身影,一动不动地靠着门框,想必是老农的家人,早已被灾荒磨没了力气。

“老丈,县衙的告示贴在哪?”

周明突然开口,他记得来之前查过公文,山阳县衙应当在各村都贴了赈灾款下放的告示,若能找到告示,或许能现些线索。

老农指了指村头的老槐树:“就在那儿,风吹日晒的,字都快看不清了。”

周明顺着引导走过去,终于在那颗光秃秃的老槐树后面现了一张褪色的告示。

宣纸被雨水泡得皱,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但“赈灾银两千两、粮五百石已下放至各乡”

的字样,仍能勉强辨认。

他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小心翼翼地将告示内容抄录下来,尤其是落款处的日期和县衙朱印,都仔细描了一遍。

“大人,这公文是真的。”

周明将抄录的纸递给沈青梧,语气凝重,“只是告示上写的是一个月前下放赈灾粮,可老丈说连一粒米都没见着,这中间肯定有问题。”

王二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回来时脸色难看:“西边的粮仓锁着,门缝里瞅不见半点粮影,倒是墙根有新翻的土,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