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电饭煲与红法典(2 / 3)

砯崖2 元迪 1753 字 23小时前

。”

    棚顶的雨声敲得匀实,像在给棚里的沉默打拍子。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上的金字,在应急灯的暖光里映着每个人的脸。聚在这里的人,没有谁是偶然闯进来的。雨丝缠紧了市场的湿冷,也缠紧了他们心里各自解不开的牵挂,而宁德益口中的法律,正是能把那些牵挂捋顺的线。

    “前年开春,村头的老槐树上贴了征地公告,”李小山先开了口,指节无意识抠着桌沿,鞋缝里还嵌着宝盖村的黄泥,那是今早从田埂赶来时沾的,“咱家种了三代的水田,明明是能浇上水的好地,突然就被闸断了灌溉渠,说不让种了。今年更绝,直接划成了‘望天田’,村干部说‘望天田不算正经耕地’,补偿款少得连买种子的钱都不够。”他身旁的李小峰跟着点头,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执拗:“去年天旱,村西头那片没灌溉渠的旱地还收了五百斤米,我们那片在‘规划开发区’里的好田,就被他们断了水,反倒成了‘废田’?这理儿我们想不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三章电饭煲与红法典(第2/2页)

    杨建华的手指一直摩挲着裤缝,那里还留着去年冬天缝补棉鞋的针脚,粗糙却结实。他喉结滚了滚,声音带着点陈年的涩:“2003年12月17号,临桂县政府那帮人让外地展销会占了金山广场,我们这些摆摊的本地人从来就不得在上面摆过摊。临桂县的个体户就不乐意了,他们把金山广场围住了。我本来就是在旁边看热闹的,但我弟媳妇、我妹妹被穿警察制服的城管拖上货车,我就上去前去拽妹妹的脚,我的湖南口音重,直接把我也关了进去。”他摊开手,掌心的纹路里还能看见淡淡的疤痕,“十五天,没问过一句缘由,没给过一张文书,出来时十个手指头全是插排灯扎的血印子。”这些年他总在琢磨:“广场摆摊不合规,凭什么外地展销会就能占?个体户抗议,不问谁批的条子,倒先拘了个体户?这拘留,到底合不合法?”

    彭炳坤这时往前凑了凑,不小心带倒了桌边的铅笔,“嗒”地砸在笔记本上。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耕地”“物权”“行政复议”的字样旁,蹭着没擦干净的墨点,有的地方还被反复圈画,纸页都起了毛边。“我考法考三年了,前两次都栽在‘实务应用’上,”他扶了扶滑到鼻尖的黑框眼镜,声音有点腼腆却格外认真,“书本上的条文像晒干的稻秆,硬邦邦的扎不进心里。直到跟着宁师傅听法,才知道那些拗口的话,全藏在宝盖村的田埂里、杨叔的摊子里。”他指着本子上“望天田属耕地”那行字,笔尖戳破了纸页,“我抄了三回,不光为了考卷上的分,更想弄明白:法律不是书架上的摆设,怎么才能接住我们普通人的日子。”

    刘威斌往应急灯里拧了拧镇流器,白光“唰”地亮了些,照得棚角的阴影都淡了些。他拍了拍身上橘红色的工装,布料上的机油印子像片小云彩:“我是供电局的临时工,多数时间在户外挖坑、砍树。”他瞥了眼肖童,又看了看李小山兄弟,语气实在,“看着他们愁征地,听杨叔叹拘留,连肖师傅攥着电饭煲念‘师傅’时的落寞,我都记在心里。上次换灯,听见宁师傅说‘法律是兜底的暖’,我就搬了竹椅守在这儿,下次再有人问‘我的地能不能保’‘我的摊合不合法’,我不光能修好灯,还能指一指这红皮书:‘咱去法条里找答案’。”

    雨丝还在往棚缝里钻,顺着铁皮往下淌,却没浇凉任何人的心思。宁德益指尖轻轻敲了敲红皮书的封皮,力道不大,却像敲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