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雨夜悟耕(3 / 6)

砯崖2 元迪 4042 字 2天前

   棚顶的雨声“哒哒”地响,比别处更密些,大概是铁皮棚子太高,雨丝落下来时更急,砸在铁皮上的力道也重些。风从棚缝里钻进去,带着雨的凉意,却没吹散棚里的光。再往前走几步,宁德益的声音就飘了出来,压得低却每个字都清晰,像在耳边说话似的,正讲着“望天田也是耕地,受法律护着,得好好守着,你们别觉得望天田没个正经灌溉渠,全靠天上下雨种水稻,有时候还得水旱轮作,就觉得它是块废田。”宁德益的语速很慢,却很清晰,每个字都稳稳地盖过棚顶的雨声:“‘靠天吃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说法,多少人家的灶台上,端出来的米饭,是这片望天田长出来的。春上种稻,夏天下雨,秋里收谷,冬天翻土,它护着一片的坡地,不让水土往山下滑;种上稻子,一年能收几百斤粮,田埂边还能养些鸡鸭,给娃子补营养。在生态上、在日子上,哪样都离不开它。”

    戴眼镜的年轻人指尖蹭了蹭宣传单上“耕地”两个字,小声接了句:“去年天旱,我家那块没有灌溉水渠的田还是收了500斤稻子,打了大米,也够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比没有的强……”宁德益点了点头,指尖轻轻碰了碰桌上那本红色法典的封皮,指腹擦过烫金的书名,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刚灌浆的稻穗:“咱们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些田就是咱们的根啊,根,护不住,日子怎么能稳当?”

    桌上的笔墨纸砚零散着,印着“农村政策”“耕地保护”的宣传单铺在旁边,有的被棚缝漏进来的风吹得卷了边,却都叠得整整齐齐,边角压着块小石子,怕再被风吹乱。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就搁在这些纸的正中间,红色封皮在暖黄的光里泛着绒绒的光,比旁边刺目的白应急灯还要亮些,像田埂上立着的稻草人,不显眼,却守着最实在的东西。

    肖童站在棚子外的屋檐下,雨丝顺着铁皮檐角往下滴,“嘀嗒、嘀嗒”打在她的鞋尖。儿时的记忆突然冒了出来:那时政府大院旁边都是连片的水田,夏末打稻谷,金黄的稻穗压得稻秆弯了腰,她光着脚踩在田埂上,泥沾在脚趾缝里,痒得直笑;后来水田被圈起来,灌渠被工人截断,一年没种,田埂就松了,两年没耕,杂草长得比人高,三年再看,就被上报成了“望天田”,推土机开进来时,她还看见田埂边那棵老樟树被挖走,树根上还缠着湿泥。

    棚里宁德益的声音还裹着雨的湿意飘出来,像根轻软的线,缠在肖童耳边:“……别让咱的田,最后只剩个‘望天’的名儿……”她抬手摸向怀里的电饭煲,指尖先触到塑胶提手残留的温度,再往下,才碰到冰凉的金属外壳,那凉意顺着指尖往上爬,突然就撞得鼻子一酸。原来她记了十几年的、被推土机推平的那片水田,那些长过杂草、被上报成“望天田”的地,根本不是废土,是该被好好护着的耕地。肖童望着棚里那抹红色封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金字在暖光里亮着,她轻声念了句,声音被雨丝裹得软乎乎的:“原来‘望天田’也是耕地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二章雨夜悟耕(第2/2页)

    “肖童来了!”一道热乎的声音从棚里钻出来,打断了她的思绪。女主人迎了出来,还是那件藏青色外套,肩头绣着枝淡粉梅花,针脚不算细密,却透着家常的温软,花瓣的边缘有些毛糙,该是洗了很多次。她拉着肖童的手,指腹带着刚盛过米汤的暖,还裹着点淡淡的米香,蹭得肖童掌心都热了些:“快进来,外面雨还没停呢!看这裤脚湿的,冻坏了吧?”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