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雨夜悟耕(2 / 6)

砯崖2 元迪 4042 字 1天前

键盘上敲得飞快,摊位里的棉胎衣物铺得满坑满谷,连脚边都塞着藤席、草席和竹子编的席子;柳盈玲、文老实的棚子也早就锁了门。秦柳钏正往货架上摞手套,毛线的、布的、皮的、胶的码得整齐,却都沾着雨雾的潮气,像刚从雪堆里捞出来般泛着冷白,她弯腰往货架下塞塑料盆,盆沿磕到铁架发出“当”的轻响,怕夜里雨水漫进来泡了货,指尖沾着的灰混着雨水成了黑印子。

    邓老大蹲在铁皮棚子的角落,烟蒂捏在指缝里,滤嘴被雨水泡得发胀,软塌塌耷拉着,活像他摊上新到的棉袜,早上还鼓鼓囊囊堆在筐里,此刻只剩零散几双躺在湿冷的塑料布上。他往棚柱上重重磕烟时,烟灰混着雨水粘在指腹,黑糊糊一团,蹭得掌纹里全是灰,却连半点火星都磕不出来。喉结往下滚了滚,才叹出一口气,声音裹在密匝匝的雨丝里,飘不出半米远:“这雨黏糊得跟熬稠的小米粥似的,谁还乐意踩一脚泥来逛夜市啊?”

    肖童的棚子在市场大门口左边第一个,位置不上不下地尴尬。右边的铁皮常年被火锅店的煤炉熏着,蒙了层厚厚的锅底灰,一摸就沾得指腹发黑,搓半天都搓不干净;左边是烧烤摊烟熏出的焦黄印子,不规则地溅在铁皮上,像洗不掉的油星子,风一吹都能闻见淡淡的焦糊味;前后的空地早被两家的桌椅占了去,遇上这样的雨天,连撑开伞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关门歇业。

    她怀里抱着早上装饭来的电饭煲,是当年场里改制时发的遣散品,跟着她快十年了,比家里的老木桌还亲。当年一起领遣散品的工友,有的去了南方打工,有的回了乡下种地,只有这电饭煲一直陪着她,煮过剩饭,热过咸菜,在无数个寒夜里暖过她的手。

    裤脚被溅起的雨水打湿,凉意像小虫子似的顺着小腿肚往上爬,钻进单薄的裤管里。她把电饭煲往胸口又紧了紧,那点中午的剩饭透出来余温,透过薄薄的衣衫渗进皮肤,成了唯一的暖。路上的水洼里映着她的影子,缩着脖子,抱着电饭煲,像只在雨里觅食的小兽。

    这条路她走了许多年,最开始这里还是蚕种场,种满桑树,风一吹叶子“哗啦啦”响。学校组织来这里“学雷锋”植树时,她是个十来岁的小学生,攥着比脑袋还大的铁锹刨土坑,把分到细得像麻杆一样的树苗种进土坑,指甲缝里的泥一个星期都没洗干净。

    后来小树长大了,她路过时总会绕道去看看,像看老朋友一样。直到建金山市场的推土机轰隆隆开来,履带碾过,把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树连根推倒,她站在雷劈山上看着......再后来,场里改制,她攥着薄薄的遣散费来摆摊,特意选了当年种树的那堆土疙瘩——像是这样,就能留住点什么。最初卖些针头线脑,后来添了袜子手套,棚子从塑料布换成铁皮,日子却好像一直没热起来。此刻鞋底碾过湿滑的路面,怀里的电饭煲分明沉甸甸的,装的哪里是剩饭,是没说出口的念想,是对旧时光的惦念,也是对日子的掂量。

    离曾金辉的铁皮棚子越来越近,不,现在应该是叫“邵东师傅”的棚子,或者是宁德益的棚子,肖童的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先勾住她目光的是棚里的光:四个角落各挂着一盏工地用的应急灯,铁皮外壳沾着雨雾,白光刺得人眼生疼,却齐刷刷地往棚中央聚,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桌中心的顶棚上倒扣着一盏巴掌大的小应急灯,暖黄的光像揉软的棉絮,刚好裹住桌上那本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封面上的金字没褪,在雨雾里闪闪发亮,连边角的褶皱都透着郑重。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