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在一块了,不容易发现,说出来我帮你找。”她的声音像温水,温柔又热情,尾音带着浓厚的湖南口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爽快。
她说着往旁边让了让,给肖童腾出更宽的视线。动作里自然坦荡,没有刻意遮挡,也没有追问来意,仿佛来这里的人,无论是买东西,还是“看风景”,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肖童忽然明白过来,这大概就是传说中“邵东师傅”的搭档,是这个特殊据点的守护者。她用温柔的笑容筑起一道屏障,把外界的窥探与质疑轻轻挡在外面,让棚子里的“课堂”能安然继续。
棚子里的烟还在飘,像条细细的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书页翻动的声音还在响,沙沙,沙沙,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种子在土壤里发芽。中年男人的讲解还在继续,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在夜色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肖童站在门口,忽然觉得这里已经不是普通的地摊,也不是简单的课堂。这是个特殊的战场——没有硝烟,没有枪炮,武器是摊开的法典,战士是带着烟火气的普通人。他们在铁皮棚子里,在灯光下,在烟草味与墨香中,与那些扭曲法律的力量对抗,与那些漠视公平的现实较劲。
他们试图在耕地补偿制度的空文与现实之间,为那些失去土地的人寻找一条出路。这条路或许泥泞,或许漫长,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那本红色的法典还摊开着,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深夜的棚子里研读、讲解、记录,就总有希望。
夜色越来越深,铁皮棚子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肖童知道,这个夜晚,这个铁皮棚子,注定要在沉默中酝酿出一些改变。那些被拆解的条文,那些被记录的笔记,那些被点燃的香烟,终将像种子一样,落在某个需要它们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出一片能守护耕地与公平的绿荫。而他自己,或许也会成为这改变中的一部分——至少,她记住了那本红色法典的模样,记住了那个在烟火中讲解正义的中年男人,记住了这个不寻常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