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备担架!
抬我去大军营地!现在就去!”
士兵被他凌厉的眼神吓得一哆嗦,知道再劝无用,
只是一跺脚:
“是!小的这就去!”
最终,沈炼被裹在那张巨大的、散发着淡淡腥气的雪狼王皮里,
由四名健壮的烽燧士兵用担架抬着,
在一小队骑兵的护卫下,顶着凛冽的寒风,
朝着徐达大军最新的营地疾行而去。
......
此刻的徐达大军营地,早已不是李祺小队出发时的位置。
为了策应李祺的昆仑之行,也为了彻底震慑吐蕃残余势力,
徐达与太子朱标统率的大军,如同出鞘的利剑,
在短短两月多的时间里,将战线推进到了吐蕃腹地。
推进并非莽撞。
徐达坐镇中军,指挥若定。
他先遣汤鼎率三千精锐老卒,
配合新募的熟悉地形的吐蕃归附兵组成前导锋矢,
以改良后的“神臂弩”和“八牛弩”进行远距离打击,
拔除沿途险要隘口的零星抵抗。
弩箭如雨,射程远超吐蕃人想象,
往往在对方还未靠近时,阵型已被射得七零八落。
朱棣则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太子卫队——常茂、徐辉祖、耿璇、刘琏等人,
不断穿插分割。
他们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
在弩阵掩护下反复冲击吐蕃残部薄弱的侧翼和后方,
将试图依托地形抵抗的敌人切割得支离破碎,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防御。
朱标居中调度,确保粮草辎重源源不断。
新附的吐蕃部落看到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和严明的纪律,
反抗之心渐消,甚至主动提供向导和部分补给。
短短两月,明军连克三处战略要地,
将一面面明军龙旗牢牢插在吐蕃腹地的制高点上。
营盘每日都在向前移动,旌旗招展,士气如虹。
在大军攻下“赤塘”河谷,扎下营盘,
准备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