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新帝萧衍做齐王(二)(7 / 9)

疏通沟渠,使水流注入长江;在淮北修复芍陂(今安丰塘),灌溉万顷良田。

    “芍陂是春秋时孙叔敖所修,南齐时废弃,如今若修复,淮南可成粮仓。” 林夏道。萧衍命豫州刺史夏侯亶主持修复工程,征发民夫万人,历时半年完工。此后,淮南 “旱则引水浸润,涝则排水归江”,亩产较前翻了一番。

    他还推广 “龙骨水车”,使农民灌溉效率提高十倍。“农为邦本,水利为农之本。” 林夏道,“陛下重水利,便是重天下苍生。”

    南齐时,北魏多次南侵,淮北之地几经易手。萧衍即位后,北魏孝文帝虽已迁都洛阳,但仍对淮南虎视眈眈。林夏认为:“治内必先安外,若边疆不稳,百姓便难安心生产。”

    林夏建议在淮河沿线构筑 “三重防线”:第一线以彭城、寿春为核心,修缮城池,储备粮草;第二线以钟离(今凤阳)、淮阴为枢纽,布置精兵;第三线以广陵、盱眙为后援,可随时增援。

    他还注意到淮北有许多 “坞堡”—— 百姓为自保而筑的堡垒,堡主多为地方豪强。林夏主张 “联坞堡为藩篱”:对愿意归附的坞堡主,授予官职,使其率部众助守边防;对拒不归附者,则派兵剿灭。

    “彭城有坞堡主陈显达,拥众数千,勇猛善战,曾与北魏交锋十数合。” 林夏举荐,“可召其入朝,封为‘淮阳太守’,命其镇守彭城。” 陈显达感于萧衍恩遇,果然尽心守边,北魏数年不敢近彭城。

    南齐军队多为世兵制,士兵父子相承,战斗力低下。林夏建议改为 “募兵制”:在各州郡招募精壮,凡身高五尺八寸以上、能挽弓三石者,皆可入伍,免除其家赋税。

    他还命人改进兵器:仿制北魏的 “马槊”,使骑兵冲击力增强;铸造 “万钧弩”,可射穿铁甲,射程达三百步;打造 “楼船”,上设拍竿,可击碎敌船。

    “兵不在多而在精,器不在利而在巧。” 林夏道。萧衍命韦睿、曹景宗等名将训练新军,数年之间,大梁军队 “甲胄鲜明,器械精良”,战斗力远超南齐旧军。

    对于北魏,林夏主张 “恩威并施”。在边境开设互市,允许南北百姓交易:南朝输出丝绸、茶叶,北朝输出马匹、皮毛。“互市可使两国百姓互通有无,减少敌意。”

    若北魏南下,则坚决反击。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军十万攻钟离,林夏建议:“钟离地势险要,可坚守待援,再派奇兵断其粮道。” 萧衍依计,命韦睿、曹景宗率军救援,果然大败魏军,斩俘十万,史称 “钟离之战”。

    “此战之后,北魏不敢轻易南顾,边境得以安定。” 林夏道,“陛下以战止战,方能为百姓争得休养生息之机。”

    林夏深知,一人之智有限,帝王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