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施南府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守备大人又要弄“新玩意儿”了,还是关于“取火”的,都好奇得不得了。
火柴作坊里,阿铁带着人,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原料,将研磨细腻的磷硫混合物,用特制的工具均匀地蘸在小木梗上,然后放在通风处晾干。每一个步骤都谨小慎微,生怕出一点纰漏。
而雪魄,似乎也对这新成立的作坊产生了兴趣。它不像在学堂那样亲近人,而是更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守卫。每天,它都会在作坊院子的外围踱步,用它那灵敏的鼻子嗅着空气中的味道,警惕地观察着四周,防止有任何宵小靠近或者意外火源。有它在外围巡逻,作坊里的工匠们都觉得心里格外踏实。
几天后,第一批火柴终于成功制作出来了!虽然外形粗糙,但成功率相当不错。
向拯民决定,先在施南府城内试销。他在府衙旁边设了一个小铺面,挂出的招牌很简单,就两个字——“火柴”,下面画了一根燃烧的小木棍图案。价格定得很亲民,几文钱就能买一包。
开业第一天,铺子前就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看着柜台里那些小木棍,议论纷纷,将信将疑。
掌柜的(由覃玉指派的一个识字的流民担任)也不多废话,拿起一根火柴,当着众人的面,在柜台边特意准备的砂纸上一划——
“嗤——”
一朵明亮的小火苗应声而起!
“着了!真着了!”
“就这么一划拉就着了?!”
“神了!太方便了!”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惊呼声、赞叹声响成一片!
“给我来一包!”
“我要五包!”
“给我留点!”
几乎是在一瞬间,准备试销的几百包火柴被抢购一空!后来的人只能捶胸顿足,追问什么时候再有货。
这小小的火柴,以其无与伦比的便捷性,瞬间征服了施南府的百姓。它迅速成为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甚至开始取代火镰火石,成为“取火”的代名词。由于它价格低廉,实用性强,消耗又快,很快就在民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需求,为向拯民带来了第一笔可观且持续的现金流。
“这东西,简直就是‘民生硬通货’啊!”覃玉看着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有了这笔收入,学堂的经费、士兵的饷银、工程的投入,就都有了着落。
火柴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政治效果。许多原本对向拯民这个“空降守备”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普通市民和小商人,因为这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对他的看法开始改观。觉得这个新守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