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聚民心共助筹备,辩文化北使心服(3 / 5)

sp; 时念没接话,只是望着院里忙碌的百姓。

    柳明远正领着学子们抄写文化册,吴婶在给大家分芝麻饼,王掌柜送来的青布被缝成了模型的帷幔。

    阳光落在这一切上,驱散秋日微风。

    民心才是最硬的后台,而这份民心,是怡红院用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慢慢攒下来的。

    怡红院的青石板路被一阵整齐的马蹄声踏碎。

    北徐信使穿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北徐特有的墨玉无事牌。

    他的身后跟着两个随从,停在院门口时。

    目光扫过檐角“怡红院”的匾额,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

    时念刚在模型区检查完“泉州寒门学堂”的微缩牌匾。

    听见通报,便整理了下旗袍领口迎出去。

    时念没料到北徐的人来得这么快,而且还选在文盛之会筹备的关键节点。

    “时老板,久仰大名。”

    北徐信使拱手行礼,语气客气却带着疏离。

    “今日前来,一是为提前熟悉南齐文化筹备情况,二是想与您交流下民间文化的真谛。”

    说着一行人进入怡红院,越过赏心悦目的风景,几人来到会客厅。

    信使示意随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摞线装的《北徐文钞》。

    封面烫金的“民间自发编纂”字样格外醒目。

    信使拿起一本递过来,指尖在书页上轻轻划过。

    “这是北徐百姓自发收集的民间诗集、杂记,从采写到刻印,未用官府一分银、一粒米,全靠百姓捐物出力。”

    “时老板觉得,这样的文化,才算得上民心所向吧?”

    这话里的刺再明显不过。

    暗讽蓝星文化靠南齐官方扶持,不是真的受百姓认可。

    连文盛之会的筹备,都带着“权力干预”的痕迹。

    周围的伙计们顿时炸了锅,阿福刚要上前理论,就被时念按住。

    她接过《北徐文钞》,目光扫过书页上的百姓签名,笑着道:

    “北徐的民间文化确实扎实,不过民心所向,光靠自发还不够,得看这文化能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您说对吗?”

    没等信使反驳,时念转身往书坊走:“使臣随我来,我给您看些东西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