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擦亮,怡红院的书坊就率先亮起了灯。
檐角的灯笼还缀着残夜的凉意,却被伙计们搬书的“咚咚”响动揉得暖了。
阿福扛着一捆厚厚的《南齐民生考》从后门进来,额角还挂着细汗。
“念姐,盛京书院的典籍都运来了!”
“何山长特意嘱咐,让我把这本《泉州海贸旧志》也带来,说能帮着核对泉州案例,还能补全海贸相关的文脉素材!”
时念刚在案上铺开文盛之会的筹备草图,闻言抬头,目光落在那本泛黄卷边的《泉州海贸旧志》上。
这是陈阿牛提及“泉州海产被垄断”后,她特意托李睿跟何山长打招呼,才从书院藏书中找出的孤本。
如今正好用来完善文化信物中“泉州篇章”的细节,让素材更具说服力。
“把典籍按三类分开放,”
时念指着草图上标注的“文化册编纂区”“实物模型区”“曲乐改编区”。
“蓝星故事与南齐案例对应的放左首书架,翰林院传来的民生旧档放中间,各州府报上来的最新民生数据放右首;”
“晚晴、暖夏负责核对文字素材,确保每个案例都有典籍或数据支撑;”
“张珂源重点补全数据标注,要标明年份和具体数值;”
“素心带戏班的姑娘们改编曲乐,把蓝星诗词谱上南齐民乐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