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六七(2 / 4)

>

吉省知青说着自己的美好愿景时,拿着地图册的京市青年好奇地看了李文娟一眼。

李文娟光看说话打扮就知道不是一般家庭出来的孩子。

秦建军很好奇这种家庭为什么会知道一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盘虎山里盛产枣子?

是因为李文娟要来盘虎山下乡,家里长辈提前收集了情报?

这么宠孩子的吗?

但这么宠孩子的话,乡村那么大的广阔天地都能有作为,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背井离乡的千里之外?

他来这里是因为坚信只有真正艰苦的地方才能锻炼人,他的父亲也支持他,所以特意为他选了这么个偏僻深山。

但李文娟家怎么也?

这么偏僻的深山,实在不是女同志的最好选择……

秦建军低头为李文娟敢于吃苦的精神暗暗佩服的时候,来自水乡的女知青也柔声细语地开了口,“我带了桑树种子,我们那里的丝绸天下闻名,我想在山上试种桑树,等养了蚕子,就可以帮老乡们办个丝绸作坊……”

“山里就相宜种茶叶,我们家都是在茶厂上班的,我小毛头起就会炒茶,到时候我教老乡们一道炒茶吃!”

“我屋里爹爹,爷爷都是灶屋里的老师傅,国营饭店上班的!

我给大家伙开个知青食堂,给老乡们把我们福南老家咯好味道,地道风味通通端出来,让老乡们好好尝嘎鲜!”

“我高中毕业了,想开个扫盲班,帮乡亲们识字学文化,让每个老乡都能读书看报。

知识改变命运,咱们就是来播撒知识种子的!”

“我学的是畜牧,一定能帮老乡把牲口养得膘肥体壮!”

同伴们都在说自己的理想,秦建军推了推眼睛,把地图册子收进挎包,又拿出本《赤脚医生手册》,“我学了基础医疗知识,还去协和医院学习了三个月,山区缺医少药,我计划在山里办个卫生所,让老乡们小病在自己村里就能看……”

天南地北的口音此起彼伏,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在冷冽空气中交织。

虽然大概率土质不对,气候不对,常白山的参籽在盘虎山可能根本长不成。

集体化生产,更不能随便进山“掏弄”

盘虎山里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会把桑树直接冻死。

茶树至少种才能采摘,这期间社员们根本没法度日。

粮食都要按公分分配,各个大队又能从哪弄来需要专门票据才能买来的精贵油盐酱醋……

诚然,这些年轻的知青们或许大多从未干过农活摸过锄头,根本不懂真正乡村生活的艰苦,也不清楚理想和现实之间到底有多大距离。

但此时此刻,每个人怀揣着的稚嫩梦想都是火热又闪着光的。

气氛越活跃的时候,一群年轻人互相传着李文娟拿出来的大白兔奶糖,就着舌尖化开的甜味,有人吹口风琴,有人打拍子,就在公社的大院里,齐声合唱起了东方红。

歌声惊起了树上歪头张望的麻雀,提起翅膀扑棱棱飞向了更广阔的远方。

一群年轻人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情时,黄水镇公社书记焦成业推着自行车走进了大院。

“同志们!”

焦成业车把上挂着的铁皮喇叭还在晃荡,他抹了把被冷风吹的有些麻的下巴,边停车边朝知青们招手,

“各大队接人的车马上就到了,念到名字的过来领粮票和介绍信”

人群霎时安静下来。

方才还在说笑的青年们突然都绷直了身子,心里不约而同地升起了些对接下来未知生活的紧张。

第一辆牛车吱呀呀驶进大院时,来自水乡的女知青肖婉柔紧紧攥住了李文娟的手,两个南方姑娘的手心都是汗,分不清这会心里是紧张多些还是兴奋多些。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