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此非纸上谈兵,此乃未来治理北地、乃至安抚四夷的宝典,尤其是苏易简此策,高屋建瓴,切中肯綮。”
他环视群臣,下达了明确的旨意,“朕意已决,着政事堂即刻牵头,会同三司、枢密院、六部等相关署衙,以苏易简之策为纲,充分参酌这些卷中所提的务实建言,尤其是那几位北地士子所陈的民生疾苦与具体建议,尽快拟定一套详尽的北地新附州县治理条则。”
赵德昭一条条细化要求:
“给朕明确,哪些律法必须即刻统一,哪些民俗可以暂缓变革,给出时间表!”
“吏部,拿出一个在北地选拔、考核、升迁官员的新章程,要大胆任用通晓汉文的当地贤才!”
“三司,核算清楚,在北地兴办官学、推广医馆、设立常平仓,需要多少投入,列出章程来!”
“要让北地的百姓,尽快感受到归附大宋,不仅仅是换了个主人,而是迎来了更好的生活,更光明的前程!”
赵德昭的命令清晰而急迫,殿中群臣看着手中这些凝聚了新科进士智慧的策论,再无迟疑。
......
新政的种子,随着初秋桂子香气,被精心播撒进了北地尚未完全平复的土地。
赵德昭从新科进士中,择选了数名才思敏捷、通晓实务的年轻俊杰,其中不乏对北地民生有深切同情的契丹进士,授予他们县令、县丞等职,即刻赴任。
这些年轻的官员,怀揣着殿试策论中的理想与皇帝殷切期望,踏上了陌生的土地。
他们面临的,是战后的一片凋敝,是百姓眼中深深的疑虑与惶惶不安。
起初,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习惯了部落旧俗的牧民对统一的税赋感到不适,宋人与契丹民众之间仍存在着看不见道德隔阂,但很快,变化悄然发生。
一位来自江南的进士县令,并未强推中原农耕,而是依旧苏易简策论中所提的“因俗而治”,先是组织人手修复了被战火摧毁的集市,鼓励宋商带来茶叶、布匹、铁器,与牧民的牛羊、皮货进行公平交易。
他又请来精通畜牧的医官,免费为牧民的牲畜治病,极大减少了他们的损失。
一位契丹出生的县丞,则奔走于各个部落之间,用母语耐心解释朝廷“轻徭薄赋”的政策,并以身作则,率先将自家草场的一部分划出仿照中原之法试种耐寒的谷种,邀请宋民农夫前来指导。
秋收时,那金黄的谷穗成了最有力的说服工具。
朝廷的政令源源不断而来,兴建的官学陆续开课,无论胡汉子弟,皆可免费入学,成绩优异者更有机会被推荐至京中深造。
常平仓在各地设立,丰年收储,灾年放赈,平抑物价。
精通律法的法官被派来,审理纠纷不偏不倚,无论是宋人豪强欺压契丹牧民,还是部落间旧有的仇杀,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