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殿试(2 / 4)

皇叔且慢 晏十三娘 2402 字 4天前

p; 具体而言,包括保留部分适合游牧的草场分配旧俗,同时大力兴办官学,优先选拔通晓汉文的契丹子弟入学为吏,让其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自发成为王化的宣传者。

    “人心之附,在利在德,不在威逼!”赵德昭看到这句话微微颔首,这是要求朝廷派去的官员首重德行与耐心,而非苛求政绩。

    放下王旦的卷子,赵德昭又拿起寇准的来看。

    同王旦不同,寇准的答卷则如一把出鞘利剑,锋芒毕露,他开篇直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乃迂腐之见,天下一家方为帝王之胸襟”。

    寇准这篇文章显得强势主动,更是主张移根换土,大规模招募中原贫民北迁垦殖,与当地百姓杂居,同时,选拔北地各族俊杰,不仅允许其参与科举,更可入国子监深造,或直接冲入御前班直,名为恩宠,实为质子,使其家族与朝廷利益捆绑。

    他又着重提出,需在北地广设常平仓,平抑物价,赈济灾荒,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归附朝廷远比昔日辽国统治时生活更有保障。

    其他几个学子也多有良策,比如有人详陈屯田积谷之法,有人精算漕运拓宽之利,有人建议鼓励边贸、以商道柔化疆界,皆务实而切中要害。

    而那几名契丹进士的答卷,则显得格外沉重与恳切。

    他们并未过多谈论宏大的战略,笔触更多落在北地普通牧人和农户的艰辛之上,他们希望朝廷能轻徭薄赋,尤其是在牛羊繁殖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

    同时,他们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懂畜牧的医官,而非只知诵读诗书的文人。

    他们甚至小心翼翼地建议,能否在推行汉礼的同时,也适当尊重部落祭天等旧俗,以免激起不必要的抵抗。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一种渴望被新朝真正接纳、并未同胞争取一线生机的卑微期盼。

    赵德昭一份份仔细批阅,时而颔首,时而沉思,他看到王旦的格局与仁厚,看到寇准的锐气与权谋,也看到中原士子的实干,更被那几位契丹进士笔下流露的真切民情所触动。

    “官家,请看这份!”薛居正突然走来,手中捧着一份卷子放在赵德昭面前。

    赵德昭观其神情,笑着道:“能得薛相亲眼,朕也好奇写了些什么!”

    赵德昭展开卷子,跃入眼帘的便是八个字,“华夷一体,共为宋民”。

    赵德昭眼睛一亮,继续朝下看去。

    此人核心论点是,辽国已亡,疆土尽归大宋,如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无论契丹、汉、渤海,便不再是“他们”,而是“我们”,都是大宋皇帝的子民。

    “朕一直便是如此说的,可这些卷子的论点,还是泾渭分明...”赵德昭频频颔首,心下激动。

    自己发去北方的政令,便是将契丹百姓当做大宋子民来看待,可今日的这些卷子,考生所言治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