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论文(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月票)(2 / 7)

sp;   沈光林过去的主要工作就是写论文。

    本科四年,研究生2年,他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开创性的工作。

    沈光林和同学们做的最多的基本上就是“重复实验”。

    因为都是对照着原论文做的,只要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就说明写论文的这个人很“讲究”,确实具有研究成果。

    要是多次重复实验而不得,这就有可能出大问题了,这个人的实验很可能是杜撰的,也就是这个人走了“偏门”。

    这就像冀州科技大学的韩秋雨老师一样,直接凭空出现了一种诺贝尔级别的别人无法重复重现的新技术,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简直求荣得辱,得不偿失。

    沈光林就读名校,他的老板既是研究生导师,也是博士生导师,但是他老板也不是什么开创性的研究者,而是一个标准的行业造假检验师,一个不折不扣的批评者。

    一般发表在《自然》或者《科学》上的文章,只要花费不是特别高昂,老板都会安排手下的科研狗们进行重复实验,实验的目的也不是肯定,而是否定,找茬,找错。

    甚至一些原本没有大问题但是不太严谨的研究成果,经过他们的轮番攻击,几乎依然能够让研究者名誉扫地甚至背负上学术不端的帽子。

    科研,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水分。

    科研,攻关的费用一点都不便宜。

    沈光林从来都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虽然就读的是世界顶尖名校,老师的目标却也不是获得学术成就,而是像狗仔卓伟一样,靠学术“讹诈”维持生计。

    来到京城大学之后,在帮助老师们翻译修改论文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