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米汤(4 / 5)

,日后遇事定当多思多虑,不负父皇与母后的期许,更不负大唐百姓与将士。”

一旁的李治见母子终于和谐,

对李弘赞扬道,

“朕的太子明事理、识大体,能听进劝诫,更有心怀万民的仁德,朕心甚慰。”

“儿臣谢父皇夸赞。”

李弘行礼。

——————分界线

宝子们,这一段史书寥寥带过的大唐往事——太子李弘为关中旱灾请开仓放粮,却被女皇武则天驳回,甚至因此埋下母子不和的伏笔。

宝子们不要以为女皇此举是不顾百姓死活,

咱们先把时间拉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植,

粮食收成全看老天,风调雨顺时能勉强饱腹,遇上旱涝灾害就很可能颗粒无收。

而古代的粮仓,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国家的储备粮,是整个王朝应对危机的“救命钱”

现在咱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粮家底厚实,

可即便如此,也只在08年地震、20年疫情这样的重大突事件中动用过,

可见储备粮的珍贵。

反观大唐,国库存粮本就不算丰厚,每一粒米、每一颗粟都得掰着指头用。

当时关中大旱,百姓确实苦,但如果真按李弘的请求尽数开仓,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开仓放粮看似是救急,实则是把国家的“家底”

彻底亮出来、用干净。

万一后续再遇上灾年歉收,田里长不出粮食,

或是突厥等外敌趁机南下犯边,前线将士需要粮草支撑,

又或是江南漕运因为汛期、战乱受阻,

粮食运不到京城,国库再无余粮可补,到时候不仅关中百姓要面临无米下锅的绝境,

整个大唐的根基都会跟着动摇,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古代多少王朝都是

因为粮荒引流民四起、盗匪横行,最后走向覆灭的?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开仓放粮是关乎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每一步都得反复掂量、权衡利弊。

阁主始终相信,女皇不是一个不顾生灵涂炭的人。

她从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