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待抽穗左右栽植番薯,沟壑可确保农作物不旱不涝,且利于施肥收割。
高粱玉米收获后剩下番薯茁壮成长,土地一次成型多次利用,此方法妙不可言!”
“如此不但节约翻地用工,还可让土地始终保持肥力!”
“正是!”
“那你打算红薯采收后栽植何物?”
“回陛下,臣于前方山脚下育有数十亩白菜、萝卜等菜苗,准备一分为三。
一部栽植入冬蔬菜,一部培育春土豆,另一部播种麦粮!”
“如此循环使其土地毫无空闲,果腹之粮便源源不断?”
“正是!”
崇祯很满意,宋应星按照他的提示充分利用起了土地。
华夏人民本就勤劳聪慧勇于创新,只不过外围环境常常令其不能安心从事某一行。
现在社会环境大好,只需稍加引导,便可爆发出空前生产力。
“甚好,那不知爱卿以为,番薯土豆产出会达到几何?”
“回陛下,上月初早熟土豆亩产2700余斤,晚熟土豆预计胜出一筹,臣不敢妄言,番薯保守估计可亩产3500斤!”
“什么?”
“啧啧啧......”
“......”
文武们发出惊叹,以往北方有百姓种过土豆,可惜官府征粮并不收,也就形不成规模。
听说那些荒山僻壤之地不外乎亩产几百斤,一下子冒出2700斤,这还了得啊。
而番薯更是惊人,3500斤什么概念?宋侍郎信誓旦旦说保守,岂不是遍地红疙瘩!
臣子们好奇心被勾到最巅峰,一个个翘首以盼。
如若放在后世,这两样东西轻轻松松便能亩产五六千六七千,高产田甚至过万。
宋应星说的是明斤,已略微超出历史上清朝时期平均产量。
气氛营造得差不多了,崇祯抿嘴一笑,说道:
“闻名不如亲眼所见,走,到土里挖粮去!”
“臣遵旨!”
队伍来到大片番薯土豆地面前,宋应星吆喝起了官地百姓。
为体现绝非作秀,宋应星请旨,请求推举出十五名官员,随机指定十块番薯地,五块土豆地。
还让另外派出六十人,专门监督收获过程及登记造册。
文武百官跃跃欲试,不多时便举荐出代表,于方圆两三里范围划出开挖地。
一两千庄户抡起了镰刀锄头,另外千余人抬出一副副箩筐扁担,准备随时收物入筐。
一波波流水作业下,镰刀割断藤蔓,接着锄头开挖,再清理土屑放入筐中。
“这番薯真大啊......一串便是三四个,某大开眼见矣!”
“你看那土豆也不小,实在稀奇!”
“对对对,比上次大明楼的大多了,陛下说当时还未成熟,那么小就吃掉,我等罪过矣。”
“若非陛下提前让我等品尝,我等又何以知晓这世间竟有此等美妙之物!”
“那是那是。”
官员们议论纷纷,被挖出来的东西深深震撼。
宋应星肯定没有也不敢说谎,这产量恐怕只多不少。
“老乡,本官也来挥两锄......”
“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这有何妨,年少耕读之时常常下地帮助家人,好多年未务农了,本官试一试。”
“好,草民罪过,大人小心......”
“无碍。”
“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