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的内容很多,主要阐述立法基础与指导思想。
提出大明是以近两亿农民组成的农耕大国,根本任务为在大明君王领导下富国强兵,一步步走向工业化,让百姓丰衣足食兵强马壮。
提倡各民族平等,朝廷有责任义务对荒蛮之地予以教化,体现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诸位,关于君主立宪,冯某需要特别予以阐述!”
念及第一章总纲中的国体,冯英刻意停顿了一下。
“依照宪法之规定,大明子民无论高低贵贱均称作公民,一切权利属于君主与所有公民!
朝廷内阁成员由明镜台或君主提名,连同法规方略在明镜台代表会议中投票产生!
我大明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土地均属于朝廷,承认现阶段私有土地,国土资源法中有详细作解!
大明帝王兼任明镜台、军事委员会最高长官,掌控军、政至上权柄!
各项策略必须通过君主首肯,对国事具备一票否决权!”
臣子们安静听着,这些动作不可谓不大,当今天子说不定早都在暗自筹划了。
原有卫所土地、藩地、士绅获取的投献地收归朝廷,便已占据过半开垦出来的国土。
那些荒蛮无人之地从法律层面归入朝廷,任谁也无法反对。
你敢说那地儿是你家的啊?唯有皇帝才敢定夺。
而且人家也没提纳入朱家,而是归朝廷,国家由千千万子民组成,他们也是其中一员,并不会感到特别吃亏。
至于一票否决臣子们更无心理负担,自古以来君权高于一切,这种思维早已植入骨髓。
只是很多人还没弄明白,天子那么霸道且反感言官,设立明镜台干啥啊?
那明镜台相当于专门廷推及议政的机构,用以前的话来说便是吵架衙门。
太祖创立御史言官制,一定程度上稀释掉皇权,君主与臣子为争权常常闹得不可开交。
最典型的便是嘉靖爷、万历爷,二人长期不上朝,与臣子大肆冷战。
武宗那么好斗,结果病入膏肓时就连想换一个御医,都被阁臣怼了回去。
当今天子秉性与太祖极其相似,在这种大好局面下并未将权力进一步收拢。
明明已经削弱御史还拆撤掉六科,却又搞出个所谓明镜台,这不绕回去了吗?
崇祯有他的考虑,凭他穿越者及匡复大明的雄心,能够保证大体上不做昏庸事。
可他的后代呢?那就不一定了。
大明需要热血,热血大明才是他心中所想,后代可以无能,但绝不可将大明挥霍。
所以就连与内阁、刑部商议条款时,孙承宗等人建议从律法层面削弱臣子权利,帝王重拾绝对权柄,崇祯却没有采纳。
以现有威望已无限接近太祖成祖,要滥权太方便不过,可他不想那样做。
他并非崇尚几百年后所谓西方君主立宪,而是期望于采用最符合大明国情的政治体制,找到其中平衡点。
皇权要有,但不可泛滥,遇到昏君庸君极度可怕,或许太祖分出权利,就是考虑到后辈不一定像他那般雄才大略。
要实现太祖夙愿,唯有靠律法进一步规范,他相信随着大明逐步好起来,百姓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集大众智慧才可尽量防止阶级固化,让大明源远流长。
当然,世间没有绝对完美体制,不求最好但求最合适,要尽量做到完善或许还需要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于是,当中还诞生出一条规定:
“大明宪法在框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