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国驻伊斯坦布尔公使的极力劝说下,再三强调,敌人的敌人,即为潜在盟友,素丹艾哈迈德三世最终还是同意了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避难请求,并竭力为其回国复位,提供积极的帮助。
于是,蛮横无礼的俄罗斯人开始寻找各种机会侵犯奥斯曼帝国,准备染指黑海地区。在大北方战争后,沙俄便一直在蚕食奥斯曼边境土地,袭扰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并派遣密探间谍煽动摩尔达维亚的叛乱。未几,沙俄军队竟悍然突袭了该地区,并俘虏了一小队在此避难的瑞典人。
为了保护卡尔十二世,帝国派遣了一支精悍的部队前往宾杰里保护他,并随后与沙俄爆发武装冲突。当素丹和帝国大维齐得知沙俄的战争行为后,愤懑难平,主战派要求立即对沙俄发动进攻。
最终,主战派说服了素丹艾哈迈德三世,并在齐国承诺提供相应军备物资的情况下,对沙俄宣战。1711年,素丹动员了近卫军、新军,以及西帕希八万余人开赴摩尔达维亚,并将沙俄派来的使者托尔斯泰关进了七塔监狱。
5月中旬,在齐国军事参谋团的建议下,帝国军队联合克里米亚汗国骑兵快速渡过多瑙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匆匆赶来的数万沙俄军队包围在普鲁特河畔,沙皇彼得一世亦陷于阵中。
然而,在齐国军事参谋团力主不惜代价都要全歼沙俄军队的情况下,帝国大维齐兼大军主帅达马德·阿里却因不想消耗太多的兵力,竟然应允了沙俄的停战乞和要求。至7月,双方签订《普鲁特和约》,规定把亚速及其附近地区归还奥斯曼帝国,拆除塔干洛格和第聂伯河上的要塞,允许卡尔十二世安全通过俄国回国。
普鲁特河战役虽然没有全歼俄军主力,但绝对是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势力对比,也对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得奥地利侧目相望。这场战役也展示了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经过一番改革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