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被她说动了,终于开了口,反驳道:
“这坛子泄不泄气,也不是你一张嘴说了就算的,不得验过才知道吗?”
宝如一听,双眸闪过亮芒,脸上笑意愈发明显:
“您是识货人,就听您的,这就当场给您验验,您先到这边来歇歇……”
把客人拉到边上,顾宝如立马扭身挤到铺主身后,提高声量:
“掌柜的,那边有客人想验坛子。”
铺主从攒集的人堆里扭头,就瞧见个满脸是抓痕的姑娘。
她愣了愣,下意识问:“啊?是哪个?”
宝如立马抬臂指了指客人:
“就是那个婶子,你把火折子给我,我帮你验。”
铺主忙得实在抽不开身,听宝如这样说,她就赶紧把手伸进随身挂着的褡裢里,掏出了火折子,随后又囫囵指指放干稻草的地方:
“燃火的都在那,你自己去揪点儿,谢谢你了姑娘。”
不等她说完,顾宝如已经轻车熟路地从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里揪出一把干稻草和绒草。
她有意来应工,在附近观察过铺主是怎么验坛的,稻草放在哪儿、用什么样的步骤验,早就牢记在心了。
所谓验坛子,无非是看‘压、浇、烧’这三步。
铺子门前有一口及腰的大水缸,缸内有大半缸水,宝如把那客人引到水缸前,搬起陶坛,用力往水里压,测验坛身的渗水性:
“婶子你看,大半个坛都泡进水里了,但坛子内里一点都没湿吧?”
客人把脑袋凑过来,阳光下,她瞧得一清二楚,坛子内部确实是干干爽爽的,于是点点头:
“这第一关算通过了。”
顾宝如闻言,将坛子从水里提出来,摆回地上,拿了水瓢从缸里舀水,小心浇到坛沿里。
坛口是凸起的,和坛沿形成了一圈沟壑,水浇灌下去,在烈阳下泛起灼灼金芒,十分耀人眼。
有好几个客人立马围了过来,盯着宝如验坛。
被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顾宝如心里有些紧张,她也只远远瞧过铺主验坛,自己动手还是头一回,刚才为了留客夸下海口,万一最后这坛子泄气,那就尴尬了。
她浅浅吸了一口气,吹旺火折子,点燃绒草。
绒草燃烧速度很快,没一会儿就将干稻草也点着了。
宝如赶紧把燃烧的稻草扔进坛内,迅速扣上盖子。
坛盖形状像碗,才盖住,坛内燃烧的火和热雾立马将盖顶得咕嘟咕嘟响。
众人睁大眼一错不错地看,下一瞬,原本倒在沟壑间的水,居然“滋滋滋”几下,顺着陶盖全倒吸进坛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