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晋3(2 / 5)

变为屯田兵,在新城屯田种稻。162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安置流民,增加租税收入,发展农业生产,为灭吴、平定江南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朝廷励精于稼穑”。为此,司马炎于即位初连续下诏,劝课农桑。为奖励劝农不倦的郡县长吏、守相、他还赐他们每人一匹马。接着又下诏各级地方官,要求他们“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司马炎还亲耕藉田,积极鼓励发展农业。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还设立“常平仓”18

,以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他也曾下诏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19

。对那些劝农开荒、勤恤百姓而作出贡献的地方官,司马炎则大加奖励。如汲郡太守王宏“抚百姓如家”,督劝该郡开荒五千余顷,虽遇荒年而该郡无匮乏,于是司马炎对其予以表彰,赐谷千斛,并布告天下,树为榜样。为加强劝农工作,司马炎还专门指派司徒石苞“(申)明劝课”,制定“殿最之制”,每年考核一次,以劝农成绩的好坏作为奖罚、升降官职的标准。此外,西晋政府还增加了管理农业的官员。尽管司马炎的劝农政策未能全面彻底贯彻执行,但还是起到了招抚流亡、劝农乐业的积极作用。

司马炎在位期间,开凿和修复的新旧渠道水利工程遍及各地,如:杜预镇守荆州,修复西汉邵信臣所建的钳卢陂、六门堰,引滍、淯等河水灌溉原田一万余顷;淮南国相刘颂修复芍陂,“百姓歌其平惠”。司马炎还组织人力扩充整修潞河车箱渠,灌溉土地一万余顷,惠及四五个县。为防患水涝,他还责令修治兖、豫二州的旧陂旧堨及私家小陂。水利工 程的修建,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而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些灌溉工具被广泛应用,如杜预发明的“人排新器”。同时,以水力发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水碓、连机碓也遍及各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西晋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62

此外,为了增殖人口,增加社会劳动力,司马炎于泰始九年(273年)规定, 民女年满十七岁,若其父母仍未让出嫁,则由当地官员为之择偶。为了分化吴人势力、开发北方荒地,灭吴后,司马炎鼓励吴人北上,并规定凡北上的原吴国百姓和百工均可享受免除二十年徭役的待遇。同时,对遭受灾害的地区和遭鲜卑侵扰的北边地区还实行减免赋税等政策。以上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62

太康元年(280年),全国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有户,每户人数6.57人。20

而据《隋书·地理志》,太康统一后编户有260余万户21

,一说此为太康二年(281年)的统计结果。2

而到太康三年(282年),全国人口达377万,较之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万户22

,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统计人口的高速增长,与司马炎统治时期相对和平的局面和司马炎恢复经济的积极举措有关,也跟废除屯田使得之前的非编户人口成为编户的政策调整有关。2

民族

解决周边民族的政策与措施

西北边务

自汉末以来,西北匈奴、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势力张大。有鉴于此,司马炎在位期间,首先着力加强西北军政建设:置护西戎校尉于长安,例兼雍州刺史,管理关中氐、羌、杂胡事务;置护匈奴中郎将,驻晋阳,管理匈奴、杂胡及北部鲜卑等族事务;置护羌校尉, 驻姑臧,管理陇西、河西地区羌族、杂胡、鲜卑等族事务。又设晋昌郡,归凉州刺史管辖。此外,置西戎校尉、护羌中郎将、护戎中郎将等,对西北各少数民族进行有效管理。对于镇守关中、陇右这一中原政权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核心区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