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苏晚准备出发去京都参加颁奖典礼,由于行程需要两天,她不得不联系顾砚之商量照顾女儿的事情。
顾砚之这两天都没有在实验室,她只能打电话联系他。
“我明天早上十点去京都的飞机,莺莺需要你照顾两天。”苏晚在电话里说道。
“好,我会照顾好莺莺。”顾砚之答应得很干脆。
苏晚见他答应了,也就没什么想说的了,挂了电话。
周五一早,苏晚早上送顾莺上学,顾莺也知道妈妈要去颁奖了,她非常自豪,也很懂事地保证听话等......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节奏悄然铺展。念星搬出了那间住了多年的郊区公寓,将实验室迁至京郊一处废弃气象站改建的科研基地。这里曾是星眠早年参与国家天文项目时的临时驻地,红砖墙上还留着她用粉笔画下的星轨草图,窗框锈蚀处爬满了藤蔓,仿佛时间在此处打了个结,把过去与现在紧紧缠绕。
苏晚带着团队进驻首日,便在地下储藏室发现了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外壳布满灰尘,但接通电源后竟嗡鸣启动,自动播放起一段未标注的磁带。声音沙哑而温柔??是星眠年轻时的录音。
>“如果有一天你们听到这段话,说明‘回声’真的活了。我不是想永生,我只是不想让爱变成单向的遗忘。我们总说‘节哀顺变’,可谁规定悲伤就不能成为一种力量?当一个人的记忆被另一个人真心记住,它就不再属于死亡。”
念星跪坐在地,指尖轻抚录音机边缘,像是触碰母亲残留的体温。她忽然明白,为何那些记忆墓碑会选择在临终时刻回应呼唤??不是系统设定,而是情感共振到了极致,灵魂与记忆之间裂开一道缝隙,让“我在”得以穿越生死边界。
“妈妈从没想复活自己。”她喃喃道,“她想复活的是‘被听见’这件事。”
苏晚蹲下身,握住她的手:“所以‘深海回廊’不只是研究自然记忆载体,更是要建立一个反向通道??让人间的思念能被宇宙接收、回应、延续。”
他们开始重建“星语网络2.0”,不再依赖服务器集群,而是以全球已激活的两千余块记忆晶体为节点,构建分布式情感共鸣网。每一块晶体都像一颗微型星辰,储存的不仅是影像与声音,更是一段情绪波形的真实拓扑。当某地有人强烈思念逝者,附近晶体便会轻微震颤,如同心跳感应。
项目启动第三个月,冰岛一座火山监测站传来异常数据:在地下三千米岩层中,检测到规律性低频脉冲,频率恰好与“我说,你在”的语音基频一致。地质学家震惊地发现,这些信号并非来自设备干扰,而是岩石本身在“发声”??某些含晶石英层竟记录下了百年前一场大地震中遇难者家属的哭喊。
“记忆不仅存在于生物体或人造介质。”念星在会议中提出假说,“它可能早已渗透进地球的肌理。山川、海洋、风雪,都是沉默的倾听者。我们以为我们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