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富则自古以来,穷则勒石刻碑(2 / 6)

阳仪见状急忙上前,躬身解释道:“司马,此乃高句丽使团,携国书与贡品往雒阳朝见天子。”

贾穆眉头微蹙,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视片刻,终还是微微颔首,挥手令士卒放行。

按制,外邦来使须先由边郡遣译员或官员,陪同副使抵达雒阳,报于大鸿胪。

待天子准其入境,方可由大鸿胪安排馆舍与护卫,协调行程。

这并非后世可随意通行的年代,而是没有路引连乡村民舍都不会提供借宿服务的时代,甚至还会被百姓报官检举,更遑论进入城池了。

若是没有路引,又碰巧撞见了巡逻的郡国兵、亭卒,则会被逮捕并治罪,而若是异族,则更是要被针对。

这一路下来,若非卢阜以辽东郡长史的身份,书写了一封解释使团身份的文书,并盖下了辽东郡守印。

再凭借着太傅之子的面子,得到了冀州刺史秦颉、左将军董卓签发的文书为凭,否则高句丽使团一踏上冀州就得被关进大狱,断然无法凭借辽东郡发放的路引便行至雒阳城外。

也就是说尽管结果无异,但卢阜安排高句丽使者入京觐见天子的流程错了。

不过贾穆也没有追究,毕竟这并非他的职权范围,只是目送着使团入城,面色沉静。

雒阳城内遍布绣衣直指,这些事该让他爹和大鸿胪来操心。

不多时,大鸿胪署也收到了来自高句丽使团的国书,安排人手招待阳仪、柳毅,以及高句丽使团成员。

对,接待郡国官吏亦是大鸿胪署的职责。

各郡国在京皆设有“郡邸”,以作为郡国的驻京办事处,早年由少府负责维护并接待各郡国入京官吏,后改属中尉。

自世祖光武帝中兴后,裁撤了维护“郡邸”的官吏,仅靠郎官代为维护,以至于在孝和皇帝永元十年(98年)时,因为年久失修、维护不善,,各“郡邸”早已破败不堪,难以入住,因此将作大匠应顺遂上书请求重修郡邸,此后这项事务便划归平日最为清闲的大鸿胪管辖。

至于接待外邦来使,本是大鸿胪份内之职。

然而对于此次招待的规格,张义在尺度上有些拿捏不清。

招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