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只是掌管大体章程,落到细节的实处,便不是他所擅长的了。
哪怕他是个工科出身。
天赋还有落到实处的经验,终究是不如这些工部的顶级工匠。
若说科举一道,千年以来有龙虎榜苏轼、苏洵、苏辙苏家三子,还有那张衡,以及数代以来的状元之才,那么在如今这“天盛”一朝的大明工部之内,在农工巧匠、实学一道方面,真正有着天赋之人,也全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尖涌入到了工部之内。
实学一道重在落于实处。
而当陆羽这位实学圣贤注重工部之后,实学之中所有的重心也不可避免地偏移到了这一方面,甚至国子监那边的算学、工科,其中课程的分量也加重了许多。
还有在科举一道上面,若是在算学上面有所天赋,甚至能够有独到见解,或许单单凭借此卷,便能够在那进士榜上博得一个不错的出身。
所谓上行下效,上面的大人物重视了,而且能带来行之有效的利润,还有源源不断的进项,自然会让这国策也随之改变一二。
还有身旁那原本六七级的工匠,只是过了短短半载时光,都已经摸到了陆羽所制定的八九级门槛,满级工匠似乎也有了几分潜力。
到了如今这一步,拼天赋的关键时候,陆羽能仰仗的优势,除了那些前瞻性的目光、精确无比的大体方向,以及各个小项目之间的优化之外,剩余的他只能成为一个甩手掌柜。
否则若真的亲自操刀,效果还不如他身旁的那些左膀右臂。
可即便如此,工部之内的多数工匠都能表示理解。
在他们眼里,陆羽实在过于妖孽。
国策、实学、织物、政策,还有部门执法、天下大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处处精通。
若是连这些精通之处还能做到出神入化。
可真是把他们这些人的活路堵得死死的了。
甚至陆羽在落到实处的举措稍有瑕疵,反而让工部的这些人心中莫名觉得。
“总算给个机会了。”
于是!
当方孝孺来到工部之后,见到的并非陆羽如同前段时日那般忙碌不息,恨不得夜以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