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大唐內阁(2 / 3)

这件事现在只是皇帝和宰相们统一了意见,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诸多贵族官僚地主们,只怕没那么容易就支持。

斗爭肯定还是有的。

“也是,”李世民点头,放下手中的文件,“先吃饭,要不要给你加几个菜”

“四菜一汤,有鱼有羊,很丰盛了。”

饭后,

李逸陪著皇帝散步,

“朕近来读史书,汉代时,尚书、中书、侍中,都是少府的属官,中书、尚书原是一职,在宫殿中掌管章奏的递呈和詔令的颁发,用士人则称尚书,用宦官则称中书。后来中书、尚书同时並置,中书亦用士人。侍中原来是加官,意思是可以出入禁中,隨侍皇帝左右,后来渐渐成为皇帝的侍从近臣。

到了后来,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开始取代丞相、御史大夫二府的职权。

在南朝,大政多出中书,但是由於门阀士族盘踞高位而又不屑留心吏治,所以中书省的职权,不在中书监令,而一度转归中书通事舍人之手。

而在北朝,武士扈从成为封建勛贵,他们在禁中侍奉皇帝,其职任大抵和汉魏以来门下省的侍中、黄门侍职任相等,因此,北朝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

皇帝一路说到了如今,

“隋朝用齐制,我大唐则袭隋制,也沿袭了权在门下传统,决定中枢议政的宰相议事厅,政事堂也是设在门下省的。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詔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然人心所见,互有不同,因此宰相於政事堂会议决策,可避免互相推諉等情况。”

李逸安静的听著,

他相信皇帝不会突然说这些,肯定有原因。

隋朝中枢决策,一度是在尚书省的,称为都省决议。

大唐在门下省设政事堂,这是削尚书省权,加强门下省权力的表现。

从大业朝到如今,尚书令的虚置或空置,也都是尚书省权势下降的趋势表现。

设於门下省的政事堂,

却也仅是个宰相们议事之所,並非一个真正的机构。

原来,也只有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碰头议事。

现在,皇帝却授官员他衔入政事堂,政事堂的权力在增加,这甚至有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枢的趋势。

“朕认为政事堂有待加强,

增吏兵等六房於政事堂,每房各置堂后主书三人,其中一人掌承受批凿圣语、定押敕草,一人掌点检书写熟状、呈押进入,一人掌对读、印押发放。

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李逸这下听明白了,

皇帝是要把原本仅仅是宰相开碰头会的政事堂,变成一个凌驾於三省之上的中枢机构。

下设六房,各设三名主书,形成一个独立裁决政务的中枢机构。

既是最高决策,又还兼行政,六房,这就是分曹六部行政事务了。

大唐是群相制度,

这虽然避免独相专权,威胁皇权。

可群相制,尤其是三省分权制,也容易导致互相扯皮效率低下。

现在李世民从效率这块考虑,要扩大政事堂的权利,让宰相们直接在政事堂决策大政,门下省的侍中参与决策,一旦达成决议,也就不能再封驳。

再则,

他打算增加政事堂宰相成员,从三省长官以外官吏,以其它头衔入政事堂决策大政,这也能再分割三省宰相的权力。

政事堂推出配套的秘书机构六房,就是个缩小版的六部,直属政事堂,独立於尚书省六部之外,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