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无忌的手中。
接下来,就看这位帝国的“仲裁者”
,如何抉择。
长孙无忌的脸色,随着书页的翻动,不断地变换着。
从最初的平静,到凝重,再到震惊,最后,化为一片深沉的阴霾。
他看得极快,但每一个字,仿佛都狠狠地敲击在他的心上。
这本《补遗》,用心何其险恶!
它完全推翻了当年陛下钦定的《氏族志》“以官爵为本”
的原则,转而提出,要以“德望”
与“源流”
,更重要的是,以对“儒家道统的忠诚度”
,来重新为天下士族排名!
这哪里是什么“补遗”
?这分明就是一篇,讨伐太子新政的政治檄文!
它将所有在太子新政中利益受损的旧士族,所有对“格物”
之学心怀不满的守旧大儒,所有担心自己地位被动摇的关陇勋贵,都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它给了他们一面最正义,最无法被反驳的旗帜——扞卫祖宗之法!
“好一个……釜底抽薪!”
长孙无忌终于合上了书稿,口中,几乎是咬着牙,吐出了这四个字。
他抬起头,目光如刀,再次射向李治。
“雉奴,你可知,此书一旦面世,将在朝堂之上,掀起何等的惊涛骇浪?!”
面对舅父雷霆万钧般的质问,李治却不闪不避,反而迎着他的目光,再次深深一拜,声音铿锵有力:
“侄儿知道!
但侄儿更知道,若再不拨乱反正,任由‘格物’之道侵蚀国本,动摇人心,我大唐的江山社稷,将危于累卵!”
“此事,非是为了个人荣辱,更非是为了储位之争,而是为了陛下,为了舅父你们这代人,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不被歪理邪说所颠覆!”
他向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却充满了无尽的煽动性:“舅父,您看看现在,太子的新政,让商贾地位日益提高,让工匠之流登堂入室。”
“这固然能让国库充盈一时,但长此以往,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何在?我关陇勋贵的根基,又何在?太子殿下他,正在挖断我们所有人的根啊!”
“舅父您是百官之,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