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再论朝政(4 / 4)

将不国!”

另一方学生立刻反驳,言辞却颇为谨慎,并不直接否定君权,而是巧妙援引现实:“兄台此言差矣!

圣天子自是明察秋毫。

然,若非此前权奸蒙蔽圣听,贪腐横行,又何以致使工部巨亏、边军欠饷、流民百万?《四海论》或有激进之处,然其‘依法治贪’、‘监察独立’之论,岂非正可弥补人治之疏漏?前车之鉴未远,我等岂能重蹈覆辙?”

又有学生接口,语气沉痛:“如今朝堂虽清算秦党,然制度未变!

仅靠陛下天威与新任官员之操守,能保几年清明?若制度不改,难保日后不再出张桧、李桧!

《四海论》所倡,非为削君权,实为固国本,保社稷长治久安耳!”

支持君权至上的学生愤然道:“尔等岂非暗倡秦王之说?此乃…”

“非也!”

立刻有人打断,“吾等所论,乃天下公器!

秦王之说,亦为一家之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有何不可?莫非只因言出秦王,便因噎废食,对其所有主张一概摒弃?此非士人所为!”

辩论激烈异常,却始终围绕着“制度”

、“法治”

、“贪腐”

等具体问题,无人敢公然质疑皇权本身,但那股要求变革、渴望建立一种更稳定、更少依赖于个人道德的制度性保障的思潮,已然在年轻士子心中悄然生根芽,并与陈太初那远在海外的身影,产生了某种隐秘的共鸣。

堂外秋风掠过参天古柏,出阵阵松涛之声,仿佛在为这场关乎帝国未来的思想交锋,奏响深沉而未知的序曲。

汴梁城,就在这表面复苏、内里暗潮汹涌的诡异平衡中,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它的繁华旧梦。

每个人都在观望,等待着那最终必将到来的……变局。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