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穿越之针线里的时光(1 / 14)

    一、杂货店旁的裁缝铺与带棉线味的指尖

    梧桐里社区的 “便民杂货店”,铁皮棚顶在清晨的薄雾里泛着冷光,棚檐下挂着串风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是去年秋天街坊们凑着送的,现在还透着点农家的艳色。柜台后的搪瓷盆里,散装盐粒沾着晨露,泛着细碎的光,我用竹勺轻轻拨弄,盐粒碰撞发出 “沙沙” 声,混着热饮机 “嗡嗡” 的运转声,成了社区清晨的第一支小调 —— 而这支小调的伴奏,永远是隔壁裁缝铺传来的 “咔嗒” 声。

    每天早上 6 点半,菜市场旁那间老门面里总会准时亮起暖黄的灯 —— 是林秀兰推开了裁缝铺的木门。那扇木门是 1986 年她开店时,老伴和她一起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松木 door,门框上还留着早年刻的 “福” 字,被岁月磨得只剩模糊的轮廓。合页松得能塞进指甲,她每天都会从竹篮里抽出一小段棉线,撕成细缕塞进轴缝,棉线是藏青色的,和她的斜襟褂子一个色:“别让门响吵着楼上的张奶奶,她心脏不好,上次楼道里掉个花盆,她心悸了半宿,现在听见大动静就犯怵”。塞完棉线,她会轻轻推开门试三次,直到门轴只发出极轻的 “吱呀” 声,像老人的低语,才满意地转身,牵着老伴的手往里走。

    门楣上挂着块梨木牌,刻着 “秀兰裁缝” 四个楷体字,是 38 年前老伴亲手刻的。当时他还在机械厂当钳工,特意请了半天假,用车间里的钢锉一点点磨出来,木牌边缘的弧度磨了整整三小时,说 “要让我媳妇的招牌看着顺溜”。现在木缝里嵌着早年缝衣服时掉的线头,深褐色的是藏青线,米白色的是棉线,像时光织就的细痕 —— 最粗那缕藏青线,是 1992 年她给邻居家做嫁衣时蹭的,当时线轴没绕紧,掉了一大团在木牌上;最细那缕米白线,是 2010 年孙女第一次学缝扣子时掉的,小家伙手抖,线全散了。林秀兰每天开门后,都会用块洗得发白的旧棉布擦木牌,从 “秀” 字的竖笔擦到 “兰” 字的撇笔,每个笔画都擦得发亮,擦完还会对着木牌小声说:“今天又要麻烦你陪着我了,希望能多接几单,给老伴买降压药”。

    她穿着件藏青色斜襟褂子,是 1998 年自己做的,布料是当年流行的 “的确良”,现在已经泛白,袖口磨出的毛边有半厘米长,她就用同色的细棉线缝了圈窄边,针脚细得像棉线,每厘米能缝 9 针 —— 这是她母亲教她的 “密缝法”,“缝边要密,才不容易开线,就像日子,要细水长流才稳”。现在衣襟上还沾着点淡褐色线油,是早上理线轴时蹭的,油印子呈不规则的圆形,像朵小小的墨菊,她却舍不得洗,说 “这是老线轴里的油,带着股子时光的味,洗了就没了”。褂子的左胸口袋里,总装着枚铜顶针,是她结婚时的陪嫁,顶针边缘磨出包浆,每次缝衣服前,她都会先把顶针套在右手食指上,刚好遮住那道浅疤 —— 那是 25 年前踩缝纫机时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