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穿越之分类筐里的温暖(1 / 7)

    一、小卖部旁的三轮车与带消毒水味的指尖

    向阳里社区的 “便民小卖部”,铁皮棚顶铺着块褪色的石棉瓦,风一吹就 “哗啦啦” 响,把柜台后酱油醋的咸香,和巷子里飘来的纸壳霉味缠在一起。我守在摆着搪瓷盆的柜台后,盆里装着散装的盐和味精,袋口用夹子夹着,是陈阿婆常来买的 —— 她总说 “散装的实惠,够给老伴做两顿菜”。每天早上 6 点半,准能听见青石板路上传来 “吱呀 — 哐当” 的声响,像老钟在敲,不用看就知道,是陈阿婆的蓝色三轮车来了。

    那辆三轮车是她老伴没生病时一起买的,车身上的蓝漆掉了大半,露出底下斑驳的锈色,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车斗两侧焊着两根铁条,用来固定三个竹筐,筐沿用洗得发白的蓝布条包着,布条边缘磨出了毛边,是陈阿婆一针一线缝上去的,怕竹筐的毛刺刮坏邻居的门。最左边的纸壳筐里,总放着把旧扫帚,扫帚柄是用老竹竿做的,顶端缠了圈胶布,是去年冬天陈阿婆扫雪时断了,自己用胶布缠好的,现在扫起地来还会 “咯吱” 响。

    车把正中间,贴着张塑封的照片,是她孙子小宇举着 “三好学生” 奖状的样子 —— 小宇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奖状边角有点卷。陈阿婆每天都会用袖子擦两遍照片,早上出门擦一次,收摊回家又擦一次,塑封膜上都磨出了淡淡的印子。有次我问她:“阿婆,怎么不换张新照片?” 她摸了摸照片,笑着说:“这张好,看着就像娃在我身边,不孤单”。

    她的左手戴着双灰线手套,是老伴没生病时织的,织得有点松,陈阿婆就在手腕处缝了圈松紧带。食指处磨出了个铜钱大的洞,露出里面的蓝布补丁 —— 那是去年收废品时,被铁皮划烂的,她舍不得扔,找了块老伴的旧衬衫布,自己缝了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却总被她攥得紧紧的,像握着件宝贝。右手攥着根铁钩,钩头是磨亮的钢筋,钩柄上缠着圈旧胶布,是去年冬天防滑用的,现在胶布边缘都起了毛,露出里面的木头柄,上面还留着老伴刻的小太阳。

    她身上总带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是早上给老伴擦身时沾的 —— 每天 5 点天不亮,她就起床,先帮老伴翻身,再用温水浸湿的毛巾,从脸到脚轻轻擦一遍,毛巾是淡粉色的,是小宇上初中时用的,现在边角有点破,却洗得干干净净。每次来小卖部,她都站在离食品柜一米远的地方,说 “我身上有药味,别蹭到吃的上,给人家添麻烦”,买盐和味精时,会用自己带的旧塑料袋装,从不用小卖部的新袋子,说 “能省一个是一个”。

    早高峰时,我整理货架的间隙,总看见她在楼下慢悠悠地收废品。给 2 栋的刘爷爷收纸壳,她会先把三轮车停在刘爷爷家楼下的阴凉处,怕挡住其他邻居的路;然后爬上三楼,刘爷爷已经把纸壳堆在门口,用绳子捆了半捆,她会蹲下来,把散落的纸壳一张张叠好,再用绳子重新捆紧,捆的时候还会特意留个手提的地方,说 “这样您下次搬着方便”。收完纸壳,她会顺手拎起门口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