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姚崇的烦恼(1 / 3)

长安城

朱雀大街上车马喧嚣,西域的驼队与波斯的香料、罗马的琉璃交织出一派万国来朝的繁华。

李隆基凭栏远眺,望着城外络绎不绝的外商,对身旁的内侍笑道:“这些胡商带来的不仅是奇珍异宝,更是充盈国库的活水。

通商之事,务必敞开方便之门。”

这份对异域贸易的宽容,却被姚崇的长子姚彝看作了可乘之机。

那日在西市的酒肆里,他对着金碧眼的罗马商人斯坦森,用半生不熟的胡语压低了声音:“你那些琉璃、琥珀,若经我手入长安,关税分文不取。

只是——”

他捻了捻手指,“货物变卖后,三成利得需入我私库。”

斯坦森闻言,碧蓝的眼珠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狂喜。

他在罗马与东方的商路上辗转十余年,关税向来是最大的成本,如今竟有朝廷重臣之子愿为他免税,那三成利得与省下的关税相比,当真如九牛一毛。

他当即举杯,用生硬的汉语道:“姚公子仗义!

此事若成,斯坦森愿再奉上等橄榄油百坛!”

此后数月,斯坦森的商队果然畅通无阻,一车车货物绕过税关,直入姚彝暗中经营的货栈。

姚彝自以为做得隐秘,却不知长安的市舶司里,有双锐利的眼睛早已盯上了这批“漏网之鱼”

——正是姚崇的挚友,以刚正不阿闻名的宋璟。

这日宋璟巡查西市,见一队罗马商队卸货时神色慌张,便随口问税吏:“这批货物的税单何在?”

税吏支支吾吾,只说“上头打过招呼”

宋璟心中起疑,当即令人核查近半年的关税记录,果然现斯坦森的名字从未出现在名录上,可西市的商铺里,却分明多了许多只在罗马才有的琉璃器皿。

顺着线索追查,很快便牵出了姚彝。

宋璟拿着卷宗的手微微颤,他与姚崇共事多年,深知老友一生清廉,如今却被儿子拖累。

他在书房里踱了半夜,终究提笔写下一封书信,字里行间没有疾言厉色,只将查到的货单、人证一一列明,末尾添了句:“元之(姚崇字),此事关乎朝廷法度,亦关乎公之清名,望三思。”

书信送到姚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