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消费者觉得寡淡!”
凌佩仪接着说道:“第二,风味接受度。
劲霸的薄荷清凉感,在新加坡湿热环境下,初期试饮时被评价为‘解暑利器’。
但正式购买后,部分消费者反馈‘凉得有点冲’、‘盖住了果味’、‘喝多了腻’。
相比之下,当地畅销的‘大力宝’功能饮料,虽然提神效果一般,但甜度高、果味浓郁,更受欢迎。”
李明指着另一组数据补充道:“陈生,我们还发现一个关键点。
新加坡消费者对‘功能’的认知,更偏向于‘快速补充能量’带来的体感满足,而非单纯的‘提神醒脑’。
高甜度带来的‘糖分满足感’,是他们判断一款饮料是否‘够劲’的重要标准。”
陈秉文听完汇报,目光扫过众人:“数据很清晰。
问题核心就两点:甜度不足,风味平衡点不符合本地偏好。
这不是产品失败,是本地化适配没做好。”
他转向周志远:“周教授,立刻调整配方!
目标:甜度提升至7.5-8克/100毫升!
用糖精钠、甜蜜素配合蔗糖进行梯度调配,控制成本的同时,模拟出高甜口感!
同时,降低薄荷脑浓度,突出热带水果风味,芒果、菠萝、西柚的复合果香要更浓郁、更饱满!
72小时内,我要看到新配方样品!”
陈秉文深知,饮料中的糖度调配,几乎没有全部使用蔗糖的。
一是蔗糖价格高昂,全部使用蔗糖增加糖度,会显著提高饮料生产成本。
二是过高的蔗糖浓度会带来甜腻的‘糊口感’,反而掩盖产品应有的果香和清凉感,甚至喝完后口腔发粘,并不爽利。
所以,糖度的调配普遍采用添加剂加蔗糖的复配方案。
而此时阿斯巴甜虽然早已问世,但还属于化学物质,不在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范畴。
想要降低成本的同时又提高甜味强度,只能通过糖精钠和甜蜜素这类高倍甜味剂,配合一部分蔗糖进行复配。
“明白!”周志远立刻应下,“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添加量我会严格控制在国际安全标准内,确保甜感提升的同时,绝无安全隐患。
水果风味的复合调配,我亲自抓!”
陈秉